首页>收藏·鉴宝>藏界人物藏界人物

张新根:岁寒心事镌幽篁 运刀如笔独匠心

2017年04月14日 14:05 | 来源:北京商报
分享到: 

“以刀代笔,青竹为卷,独创一格。清雅坚韧之材,高雅超绝之艺。”——中国美院教授关永良


蝉翼竹簧 《大学》 34cm×11.5cm

老子 《道德经》 105cm×24cm

一支笔一段竹一把刀,沉淀出一个人的大半生,铸造出一位艺者的竹刻路,他就是张新根,在他的眼里,他不过就是位制笔匠,不过是位不喜商业运作的竹刻师,如今虽已古稀花甲之年,却依旧喜欢偏居一隅,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作品亲力亲为,坚持走精品路线,笔者将他的经历概括成“岁寒心事镌幽篁,运刀如笔独匠心”。

从古人以竹为简,到后人以刀为笔游走于竹片上的雕刻,青翠的竹子始终和历史文化紧紧结缘,那些深邃的幽篁,萧萧俊骨,不为名利所累。

在杭州工艺美术馆,隐匿着张新根的大师工作室,陈列着他的许多竹刻作品,精致得让人赞叹,他告诉笔者,白天一般不进行创作,因为思绪比较散漫,容易出错,因此大部分时间都集中在深夜。正是这样的专注和执着,让他在竹刻领域新创流派,单刀印刻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创新。十多年来,张新根创作了许多鸿篇大作,孔子《论语》1.7万余字,《孙子兵法》7000余字,老子《道德经》5300余字等。

“竹刻这门手艺,耗时费力,最难得的是成功率很低,从选竹子开始,就很关键。”张新根每年都要花费半个月的时间去家乡浦江或者建德挑选毛竹。一般是冬天,那时候的竹子吸水较少,竹制比较稳定,竹龄则严格控制在4-6年左右,还必须是背阴生长,晒不到太阳,这样的竹子软硬适中,适合下刀,没有暴晒,不容易开裂。采回来的竹子,通常要放上几年,经过时间和环境的考验,还没有开裂的那些,才可以下刀制坯。材料选好后,要用刀劈下竹子的外皮,接着用刮刀刮竹子的表面,然后根据器型,用锉刀局部打磨,再用不同的砂纸反复抛光,最后以刀代笔。另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张新根告诉记者,他的刻刀都是找专人定制的,对他而言,要有一定的手感,才能创作出有自己文化思维的作品。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的荣誉因竹刻书法随之而来。2012年9月,天合堂竹簧刻字作品《兰亭序》被中央对外联络部礼宾局作为国礼,赠送给新加坡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2012年10月,天合堂竹簧刻字作品《大学》在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银奖,这件作品呈圆筒形,高30厘米、直径9厘米,上面刻写了近2500字;2013年,天合堂再推力作,在第三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由张新根兄弟俩合作的5300余字的竹簧刻字工艺作品《金刚经》获得金奖;2016年10月,作品蝉翼竹簧刻《老子道德经》获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等。

“今年的任务更重,有一件作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由国家博物馆征集、由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收藏,是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12周年所创作的摆件,还有一件作品,将由国学博物馆拟收藏,是蝉翼竹簧刻字《孙子兵法》”,张新根自豪地说。

如今的张新根不仅仅是书法达人,亦是清雅竹人。书法镌刻在竹面上,典雅古朴,秀色幽深。其首创的单刀刻字,蝉翼竹簧,刀法精细流畅,书法铁画银钩,入木三分。不言而喻,竹刻是他书法的延伸,是他匠心独具的体现。

竹高为师,身正为范。“竹子有着丰富的资源,又环保,而竹刻艺术正是通过文化将其做成了艺术品,不仅能宣扬传统国学,更能将民间手艺传承下去,它是我一生的事业,我希望能将它一代代传承下去。”张新根表示。

在这个张扬浮躁的年代,张新根一直保持着不媚俗、不趋利的态度,一直坚守最初的信念,一直保持着最真实的情感,为书法、为竹刻、为艺术。(徐娇娇)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张新根 竹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