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上海“水上群租村”被拆除:200人"漂在水上打游击"(图)

2017年04月24日 09:31 | 作者:孔令君 |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清明节刚过,船被编了号码的6号船船主、环卫工人姜洪巧就开始忙着找房子。4月12日,她让儿子请假回来,帮忙收拾行李,准备搬离这艘住了7年多的船。

53号船的老袁也不打算“在上海混了”。他在船上住了两年多,开“黑摩的”为生,“船没了,我一个人租房不合适,摩的也跑不了,准备回老家”。

4月21日,记者又去新槎浦河畔看,大多数船已被拆除,还剩十几艘船也基本搬空。负责河道养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日或将全部拆完。

对全上海而言,这是“三无”船屋最后的日子了。3月末,奉贤区水务等部门联合整治,将青村港航塘公路桥两侧的5艘“三无”居家船拆除;前不久,宝山城市工业园区综治办、拆违办、五星村委等多部门针对新走马塘“三无”船舶联合进行专项整治行动,拆解了13艘“三无”船。今年1月,上海市水务局就制定了《上海市河道“三无”居家船舶整治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在全市范围内统一开展河道“三无”居家船舶专项整治工作,并规定年内基本完成河道“三无”居家船舶清理取缔工作。

非一朝一夕之功

最后的船屋,在搬家的喧闹之后,冷清地泊在河边。江苏盐城人老陈说起往事,他的船是数十艘船中,唯一看起来还保持着运输船模样的,没有搭建棚屋,早前运货的船舱裸露在外——曾几何时,通过内河航道往上海跑运输是一件好差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条新的水泥船售价至少一万元以上。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仅浦东新区每年建材物资就达1000万吨,其中95%是通过内河航道运输的。成千上万艘来自苏浙皖等地的运输船满载着黄沙、水泥和石子涌入上海,当时便有不少无航运、营运、驾驶证的船舶,乱停乱靠,互相抢道,一度让浦东新区的内河航道不堪重负。1998年,上海市将整治内河航道纳入计划,据当年的报道,上海内河航运能力有所减弱,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各部门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缺少协调,河口设船闸,航道上桥梁密集低矮,一些航道因泥沙垃圾淤积而废弃。实际上,从那时起,报纸上曾报道的“一艘机动船拖着一长串驳子,满载各种物资,慢腾腾航行在纵横交错的河道上”的景象,在上海,尤其在城区日益少见了。在年轻人的印象中,上海纵横交错的河浜,更重要的是生态景观和抗洪排涝功能。

30年前,张堂群便是从苏北跑上海的运输户。他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苏沪内河航道上常出事故,“跟我同期买的4条船,3条都沉了,水泥船一撞就是一个窟窿;拉水泥、砖头,总有人超载,甚至有人把命都丢了”。

薛锦秀说起自己搭建船屋,也是无奈:上世纪90年代船进来后,也就出不去了,大多数公路桥都是矮桥,稍高点的船就过不去。从那时起,水泥船陆续靠岸不动,张堂群船上的发动机生锈了,拆掉当废铁卖了。还有些运输户干脆做起了“二房东”,自己不住了就往外租,若实在太破旧了,处理起来嫌麻烦,就往外卖,一条水泥船就卖两三千元。

这批早该退出历史的废船,终于没了。而整治河道非一朝一夕之功,未来的工作还有不少,维护河岸、清理污染物,依旧需要执行力和长效机制。截至目前,上海列入整治计划的471条段、总长631公里的中小河道均已基本完成“一河一策”编制任务。最后的船屋之外,如何进一步破解各类小河各自的特殊问题,依旧需要在治理方式上有新作为。

20号船的老崔,平日与妻子在街头卖煎饼,前些天做完早点生意后,他们就赶紧回到船上收拾东西。他们已就近租好了房。“生意不舍得中断,都是老客户。”老崔说。

他最后看了船屋一眼。就在船屋附近的河道,两岸醒目处,有着“河长制”的告示牌,将河道的名称、长度、简介、养护管理单位、河长以及监督电话,统统公之于众。

编辑:周佳佳

01 02

关键词:上海 水上群租村 被拆除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