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夏福斌:道德失调使个体做出补偿性行为

2017年05月16日 13:54 | 作者:夏福斌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分享到: 

道德合理化促使个体做出不道德行为

道德合理化是指个人对其不道德行为进行扭曲理解的过程,这会使其坚信所选择的不道德行为是符合道德标准的。因此,个人可以通过道德合理化解决当前经历的道德失调,心安理得地做出不道德行为。

道德权衡是一种类似于成本—收益权衡的合理化方法。人们在打算做不道德行为时,会对它的道德成本(损害道德自我的程度)和短期收益进行权衡。与经济学对人的行为分析不同,在道德困境中,人们并不会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而更愿意在自认为不损害道德自我的基础上获取次优利益。这正如人们在撒谎时常常混淆事实,或只说出部分事实。这并不仅是因为半真半假的谎言令他人信服,而是采用这种合理化方法能减少发生预期道德失调的可能。

人们喜欢用“对他人有利”这个理由来合理化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换言之,当人们的不道德行为有利于他人时,人们会把这些不道德行为视为道德的,因而很少感到愧疚、内疚等负面道德情感。研究发现,与独享不道德行为收益相比,如果个人能够把收益分享给其他人,更可能做出不道德行为;而且与分享者之间关系越亲密(如家人和朋友),感受到的内疚感就越少。这种效应在通过伤害强者来帮助弱者时最为显著。例如,人们很少把“大侠”们的劫富济贫行为看作不道德的。

自我证实也是一种脱离当前不道德行为的道德合理化方法。按照自我证实理论,个人会从多个方面来核实、证实以及维持自己的自我形象,而不只是局限于一次或偶然的不道德行为。人们有两种主要的自我证实方式,一是依据社会工作和生活的群体形象而不是自己行为来维持自我形象,所以来自道德群体的成员并不会因为自己偶尔做出不道德行为就认为自己是不道德的;二是依据他人给予的反馈信息,但个人只会注意与自我道德形象一致的信息,而忽略或错误地解释与自我形象不一致但正确的信息。

此外,道德推脱也是一种抑制行为自控系统发生作用的合理化方法。道德推脱包含八个认知机制:道德开脱、委婉化表达、有利对比、责任转移、责任扩散、结果曲解、非人化和过失归因。这些认知机制能使自我惩罚失去应有的作用,而自我惩罚能迫使个人做出道德行为。换言之,这些认知机制帮助个人把自己将做的不道德行为曲解为道德的,以此来回避个人道德标准,进而做出不道德行为。研究发现,道德推脱与犯罪行为、侵犯行为、不道德行为等多种负向行为有关。

通过道德净化和道德伪善进行事后补偿

道德自控失败以及道德合理化都能导致个人做出不道德行为,因此个人还有可能经历事后道德失调。事后道德失调能促使个人做出一些补偿行为来恢复道德自我。

道德净化也称为道德补偿,是指个人通过补偿性的道德行为来抵消不道德行为对道德自我的负面影响。个人最为常用的一种净化方式就是直接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即恢复性净化。这是一种直接消除道德自我威胁来减轻道德失调体验的道德补偿。另一种方式是行为净化,其机制类似于“良心账户”,在这个账户中道德负债和道德信用可以互相平衡。具体而言,在一个道德领域中的不道德行为累积的道德负债能被其他无关领域的道德行为所获得的道德信用抵消。象征性净化作为一种替代性的补偿,也是一种减轻道德失调的有用方法,如身体净化和忏悔都是一种象征性的补偿行为。

道德伪善是指个人通过对外伪善来解除道德自我面临的威胁,是一种没有善心但行善行以便伪装道德自我形象的行为方式。伪善的目的是为了自我欺骗和道德印象管理。在自我欺骗方面,伪善能使自己做了坏事仍然相信自己是一个“好人”。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伪善能帮助自己有意曲解不道德行为是道德的,二是帮助自己避免把不道德行为与道德标准进行比较。在道德印象管理方面,伪善能使他人相信自己是道德的。研究发现,个人主要使用三种伪善方式来伪装自己,一是公开赞美维护道德但没有做出实际的道德行为;二是表面上公开地做出缺乏善心的道德行为;三是实施“宽于律己,严以待人”的双重道德标准,通过贬低他人的德性来抬高自己。由此可见,通过道德伪善来解决道德失调,个人只是表面上表现出自己的善,其内心却缺乏善念,也不愿意承担行善的成本。

可见,双重机制解答了个人在经历道德失调时的道德行为决策过程:预期道德失调通过事前预警维护道德自我;事后道德失调通过道德补偿恢复道德自我。道德失调因道德自我受到威胁而产生,道德自我通过道德失调得以维护和恢复。道德失调研究可以让我们理解“好人”为什么会做坏事,以及如何做一个“好人”。

编辑:位林惠

1 2

关键词:道德 补偿 标准 个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