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孙宵兵:古典诗词的当代作用与功能

2017年05月18日 15:20 | 作者:孙宵兵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如何推广发扬中华诗词

通过古典诗词的推进和普及,来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境界,我们需要推进三大制度建设。

第一个建议,实行国民诗教制度。诗教现在是自发的一种形式,应该把它提升到国民教育制度的高度。

诗教的制度内容,第一是编写诗教的相关教材读本。现在的语文教材当中选了不少诗词,但是这些诗词的选编,并不是从宏观的体系上来考虑的,缺少内在逻辑。除了篇幅上要增加以外,要精选一些诗词,让这些诗词在诗歌源流当中形成自己的内在传统,不同的样式,不同的时期,反映不同的风格。这可以从小学教材课程开始。

第二是开设专门的诗词欣赏创作课程。在大学中文系也好,在高中阶段也好,需要开设高水平的古文和古典诗词的欣赏创作课程,但是现在往往没有人会教、能教。记得当年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写的一些诗词,请袁行霈老师指点过,陈贻焮教授也专门评点过,才取得一点点的进步。今后应在中文系开设高水平、专业性的诗词欣赏和写作课。这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学的根,现在往往被忽视、丢掉了。

第三是诗词要进入高考。诗词进入高考,不是增加学生负担,因为有了诗词,有了感性的内容,高考可以把其他的内容排出去一些。诗词进入高考,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诗词的欣赏和体会,不是考怎么做诗,不是当年的科举。目前是有这样的一种契机的。教育部确定要颁布一个新的写古典诗词的韵谱,这是教育部对古典传统文化认识的提高。这说明,教育事业要把发展改革的视角一定程度地转向古典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第二个建议,要建立国家诗词题咏制度。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现在没有这个传统了。《红楼梦》里面有一个故事,贾政领着一帮清客,去题咏大观园的匾额,给景观命名。韩国现在很多建筑、学校教室题写了中国的诗文格言。中央电视台拍了五部《超级工程》的电视片,反映的是中国的世界一流工程,但是在这些工程上,没有文化艺术符号。从文化的角度来讲,这些工程意义不显著,因为它只有民生的意义,没有提升精神文化的意义。

比如说三峡大坝,国家投入了5000亿元,坝高185米,长2300米。我从大坝底部一直走到坝顶,走到大坝对面山上,看见了很美的风景,很壮观的大坝,很长的坝体。但是没有一个文化符号表示这是中国的大坝,把它挪到美国去、挪到意大利去,照样可以。从文化上说,就是一堆水泥块。我觉得反映三峡大坝之壮观最适当、最精炼的是杜甫《咏怀古迹》之一中的两句诗,“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三峡总公司应该把这句诗刻到大坝上去。杜甫曾任唐朝的工部员外郎,是搞工程的,世称杜工部。上千年以前,他给三峡大坝“预留”了诗词题咏。

今天解读,这14个字有很深的意义,“三峡楼台淹日月”,是说三峡大坝可与日月齐辉,三峡大坝上可以建楼台景观,可惜没有。“五溪衣服共云山”,就是说湘、黔、川、渝的少数民族,穿着不同的衣服,都聚居在同一片蓝天下,说的是民族团结。这就把建筑工程赋予了家国情怀。

改革开放以来,建了多少房地产项目?全国至少也有几十万个,但没有几个有相应的题咏。题咏既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现代的。中国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工程,贵州的都格北盘江大桥是世界第一高桥,高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高过所有的电视塔。桥上风大车多,我走过去腰都不敢直。跟着过去在云南方向是世界第二高桥,564米,两个高桥连在一起,非常壮观。贵州还有一个500米直径的射电天文望远镜,也是世界最大的,我也去过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天文望远镜,可题上毛泽东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个宏大的境界,要让科学和文化相得盖彰。要建立文化自信,就是要把文化符号展示出去。诗人、学者以后就要到中华大地到处去题诗,把中华的诗词加以传承、显示、展示,让各国游客去参观时,感到震惊:中国人不仅会建工程,还会文化建设,还会创造出新的抽象的文化符号。大型的公共建筑、重大工程、公共机构都应有这种命名题咏的制度,这一定要上升为国家制度,可叫作国家公共机构建筑诗词题咏制度。

第三个建议,中华诗词要积极发挥专业机构的指导作用,形成诗词社会学习制度。引导诗词专业知识普及,形成一些定点的联系点,开展讲座、评奖等活动。人民群众学习诗词的积极性很强,中华诗词学会的专家、大学教师、研究专家等,要把自己的诗词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上去,为普及诗教、普及文化作出新的贡献,这也应成为一种制度。

政策建议往往涉及经费投入,这几点建议都不需要专门的经费,不要国家拨专款,但照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希望这些制度能够实现,中华诗词各级学会,诗人、专家、学者们就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和教育文化发展。

(作者孙宵兵,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教育部政策与法规司原司长,该文为作者在3月1日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华诗词研究院联合召开的“中华诗词大会”座谈会上的发言)

编辑:位林惠

1 2

关键词:诗词 古典 文化 作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