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正在消失的老菜场:向左走,向右走?

2017年07月03日 09:43 | 作者:雷册渊 |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在超市面对的是货架,而菜市场里面对的是人

有人对新式菜场的干净卫生、管理服务拍手叫好,也有人依然对老的传统菜场念念不忘。

对“留恋派”来说,老菜场的价值,不只是在于买菜,也在于人与人的交流。每天,这些老菜场里,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它们成为了大城市并不算多的社区公共空间里,滋养邻里温情的地方。

2015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周俭曾经强调说:“老城厢的城市结构是小而特、小而混合。这些地方的菜场也一样,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是长期积累中形成的一种商户和卖家之间的独特人脉关系,这也是国外很多城市菜场的特色。”

翻开上海地方志,上海老城厢里的菜场特色鲜明:“三角地菜场的水发海味、鱼圆海鲜;福州路菜场的猪内脏;菜市街的家禽野味、鱼翅海参;大自鸣钟菜场的牛肉,都很有名。不少菜场还会根据当地居民的特点,经营一些特色菜。”

就拿虹口区的三角地菜市场来说,历史悠久的它,曾是上海建成时间早、规模大的室内菜市场。

“那时三角地菜市场有三层,品种齐全、什么都有,需要的东西一次性就能买齐。小时候家里要烧年夜饭或是请客办席,父母都会带着我们专门从杨浦过来。”刚从虹口区副食品公司退休的管锦福回忆道。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个老字号菜市场品牌成了标准化菜场的先行者,原先的三角地菜市场变成了附近十余家标准化连锁菜市场。

但老上海人却依然念念不忘三角地昔日的场景。“一提老菜场,总是充满故事和回忆。”管锦福说。

因为传统的菜市场凝结着上海的人情味。有人形容,上海人和小菜场的关系是眼睛和鼻子的关系,天天要见面,天天要打交道。

上海的家庭主妇们早晨初次见面,经常会有这样的问候:“今朝侬小菜场跑过伐?”居民每天都会聚拢到菜场里买菜,低头不见抬头见,久而久之,生面孔成了熟面孔,张家姆妈李家阿爸全认识,哪个摊位的小菜好、哪个摊位的价格便宜,也全都知道。

在一次演讲中,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平台创新中心秘书长茅明睿谈道:“菜市场不仅仅是一个交易的场所,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能——社交职能。老头老太太去赶早市,到菜市场里面去买新鲜的蔬菜,实际上就让他们在同一个时间点到达了一个同样的空间,形成了社交,这也是社区认同和社区凝聚力发生的一个机会。超市有很好的保鲜措施,所以你去超市不会固定在那个时间,大家的见面机会也就少了;更重要的是,你在超市里买菜面对的是货架,而在菜市场里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是社区人情味的一个来源。”

逛菜场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菜场里熟人社会的人情味是许多上海人钟情于传统菜场的原因。

甚至有人说,如果你想认识一座城市,那么就去菜市场逛一逛吧。

编辑:梁霄

关键词:老菜场 消失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