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正在消失的老菜场:向左走,向右走?

2017年07月03日 09:43 | 作者:雷册渊 |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菜场的社会功能,并未得到充分重视

如今,新建的一座座标准化超市化菜场应运而生,它们方便、整洁、卫生,管理服务也好,有的位置却不及以前方便且缺乏地方特色,显得有些“冷冰冰”。

李火林感慨:“别看现在买菜就远了1公里,可对于许多年纪大的人来说,每天要费劲多了!”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认为,一般意义上说,菜市场“15分钟内到达”是消费者比较容易接受的距离。原来大家都是步行,现在可以坐公交或自驾,但这个时间标准没有变。无论哪种交通方式,花费的时间不应超过15分钟,菜场布局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

而东江阴街菜市场的管理员陆先生则告诉记者,现在的东江阴街菜市场也只是附近居民买菜的临时疏导点,几年前旁边的董家渡路菜市场拆除后,走了许多老居民,加上到菜场的路程变长,现在的客流量仅能占到之前的三分之一,今后这个菜场是去是留也很难说。

其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菜场的消失并不是一个“中国特色”的问题。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一些大城市就曾出现过菜市场“沙漠化”的现象:

出于方便管理等考虑,政府出台限制菜市场发展的措施,城市菜市场大面积关停,一些原本经营火爆的菜市场迅速消失。而菜市场“沙漠化”给居民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一些地区的公共空间管理局经过调研后决定,重新在城市设立菜市场,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才得以恢复。

“菜市场是一个社区中最具活力的地方。”周俭指出,正因如此,在国外,菜场的地位非常重要。诸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一些著名菜场,可以在原址上存在几百年,“而国内的菜场经常变更位置,主要是菜场的社会功能并不被城市管理者所重视。”

更有学者表示:“文化是有载体的,作为城市建筑的菜场就是其载体之一。如果全都消失,不仅会将原有人群的生活聚集地打碎,空间也被‘格式化’了,城市的不少文化记忆也会随之慢慢消失。”

一边是传统菜场的“邻里温情”,构成了人们心中永难忘怀的“上海记忆”,而另一边的新兴菜场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舒适、便捷与安全。上海人的“买菜之路”向左走向右走?有待更多的思考和探索。(见习记者 雷册渊)

编辑:梁霄

关键词:老菜场 消失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