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马芙蓉:大医精诚

2017年08月15日 08:56 | 作者:罗韦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科研,倾情“传帮带”

为什么要学医?马芙蓉的答案很实在,“学医并不是第一志愿。”

高考前,马芙蓉就跟她妈妈说要当科学家,要当“居里夫人”。原因很简单,她憧憬着“以后洗碗只要把碗放在流水线上就行,再也不用手洗了”。

1980年,马芙蓉考上了西安医科大学。她至今还记得,上第一堂解剖课的时候,两具尸体用紫红色的油布盖着,“我们围坐在两具尸体旁”“教课的周老师很洋气,一头披肩卷发。当时她夹抱着一个骷髅的头颅骨走进教室,着实惊到了我们这些新生。”

每天上完8节大课,马芙蓉坚持到附属医院的大教室上晚自习,“背着个大的军用挎包,里边装着两本厚厚的《诊断学》,一直学到凌晨,回宿舍还要穿过2公里的菜地。”

1985年毕业时,马芙蓉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北医三院耳鼻喉科。

一名想当科学家的医生,对科研情有独钟。34岁的时候,马芙蓉到德国科隆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习;40岁的时候,远赴瑞士,在苏黎世大学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钻研人工耳蜗植入技术及耳神经外科技术,并在世界耳神经科学之父UgoFisch和ThomasLinder教授的指导下,获医学博士学位。

马芙蓉的博士论文课题是探究在新鲜的尸头标本上,声音是如何在听骨中传导的,如果替换成人工听骨,声音传导的有效性如何等等。她非常期待拿到新鲜尸头做实验。

有一天,一下来了两个标本。标本实在珍贵,马芙蓉必须在标本变化之前赶紧测量,可一个标本的实验时间就需要一整天。她从早上8点一直没有吃饭喝水,没有脱下沾满尸头骨屑的手术衣、口罩和帽子,奋战到第二天凌晨4点,终于拿到试验数据。

这就是顽强倔强的马芙蓉——不做完实验、不做好手术决不下手术台。

“我像一个收割了整个秋天的农妇,背负着沉甸甸的硕果回到祖国。”回国后,马芙蓉带着学生们研究了尸头中影像学与手术中解剖参数的差异;同时,在临床中探索一些新的创伤小而患者受益大的手术术式,为微创和最大限度地保存、重建功能提供了参考。

此外,马芙蓉还十分注重与中科院化学所、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基础医学院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的合作。2010年开始,马芙蓉团队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研发耳科机器人,该项目已经两次获得首都科学发展基金资助。

为什么要研究机器人,马芙蓉解释说,“耳科手术经常需要用6万到8万转速的钻磨骨头,微创就必须借助更精密的仪器。”

马芙蓉也一直在琢磨怎么才能让致聋的基因在娘胎里就被检测出来,“我们从全国各地采集了不同民族聋哑儿童和他们父母的血样。”马芙蓉希望能用基因技术帮助更多的人。

有一名耳科患者患有初老症,13岁的女孩有70多岁的容颜和身体状况。考虑到患者的皮肤状况,马芙蓉认为患者并不适合植入人工耳蜗。

但是,马芙蓉帮她找到了另一条路:请北医三院院长乔杰会诊。乔院长是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等辅助生殖技术方面的专家,她建议患者的父母再生一个孩子,通过基因技术筛选出不带初老症基因的受精卵,生下一个健康的孩子,再将新生儿的干细胞植入姐姐的身体。一切都像设想的那样成功。姐姐的初老症大大缓解,已经打破了世界上此疾病最长寿命16岁的魔咒。

这就是科学的力量。马芙蓉总是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救助患者,她也希望科室能由学习型科室、研究型科室最终转向创新型科室。

据柯嘉医生介绍,马芙蓉“一直给学生创造培养科学方法和科研思维的机会;也鼓励医生随时发现临床问题,开展深入的科研,探究疾病的起源和更先进的治疗方法”。

可马芙蓉很清楚,并不是所有的医院都有好的科研条件,“培养一名优秀的耳科医生一般需要10~15年。”

为更好地让优质资源下沉,马芙蓉通过参与国家培训项目和继续教育项目在全国各地培养了很多学生。她还负责耳鼻咽喉科专业的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并于2016年1月被中国医师协会评为全国百名“住院医师心中的好老师”。

马芙蓉认为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是最薄弱的一环。为此,近年来,她积极参加各项精准帮扶活动。

2013年,在“国家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对口支援中,北医三院耳鼻喉科与贵州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结成帮扶对子,已经使受援医院具备独立开展人工耳蜗技术的能力,还在南平、龙岩等地成功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徒弟。

其实,“师带徒”帮扶活动都是利用周末时间进行的。耿直的马芙蓉在途中经常路见不平挺身而出:在飞机上,旅客难为空姐时替空姐解围,却把战火惹到自己身上;看到有人拾金昧下了,就大声呵斥……

担责,收获快乐

马芙蓉的一名患者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植入人工耳蜗后,我从无声世界穿越到有声世界,美妙的声音真是美轮美奂,色彩斑斓。

见证了无数患者无数家庭从无望到重生,马芙蓉的心中始终充满慰藉。

2015年4月18日,刚刚做完癌症手术不久的马芙蓉发起成立了“芙蓉爱耳基金”。

这是北京屈正爱心基金会成立的一项针对贫困失聪儿童的专项基金,也是中国耳科学界由医学专家作为发起人成立的第一支慈善基金,旨在救助贫困失聪儿童,让他们能够尽早接受人工耳蜗治疗和康复,重返有声世界。

据科室秘书李金红介绍,马芙蓉经常会发动科室的人来做慈善做公益,她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培养科室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

做慈善,马芙蓉既很大方也很抠门。

马芙蓉和她的团队到外地进行精准帮扶时,都是坐凌晨早班飞机,“那时的飞机最便宜,到了还能尽早开始工作。”

截至目前,基金会单独救治进行人工耳蜗植入的聋哑儿童共有9人,都是来自偏远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的失聪儿童,救助金额累计达100多万元。还有更多的救治是她联合其它慈善项目共同完成的。马芙蓉也坦言,许多人工耳蜗是她从残联等单位协调来的,“有些是厚着脸皮要来的。”

除了慈善,马芙蓉还坚持做科普。她多次参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健康之路、北京电视台健康北京等节目,还参加广播电台节目,进行耳鼻喉科知识的普及,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马芙蓉认为,公益是一种正能量,“社会上,特别需要正能量的传递,暖心的传递,爱心的传递。”

2016年底,马芙蓉又多了一个身份: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委员,又多了一个传递正能量的平台。

北医三院陈克终、昌晓红等医生的呼声也被马芙蓉带到了政协的平台上。她提交了《关于加强医学科普教育的一点建议》的提案,呼吁建立官方大V账号的微博平台、官方微信公众号,编辑家庭医疗科普书籍,组织家庭医疗科普活动,成立家庭医疗科普团体,普及科学的医疗知识。还提交了《建议北京市政府多部门联合发文保障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的提案,建议设立独立助产士专业,加大对妊娠风险意识和优生优育知识的宣传力度。

本职工作、履职工作、慈善公益活动……马芙蓉忙得不可开交却乐在其中。很多亲戚朋友劝她不要这么拼命,可马芙蓉就是闲不住,“做慈善做公益永远不会累。”“李学佩教授80岁了,檀庆兰教授81岁了,他们还在坚持出门诊,这是我们医院的传统。”……

编辑:位林惠

1 2

关键词:医生 患者 北医三院 耳鼻喉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