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涵养中国美术原典之《千里江山图》

2017年08月31日 16:12 | 作者:钱晓鸣 |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千里江山图》的经典性

《千里江山图》是我国古画中少有的鸿篇巨制,作品画在绢上,高51.5厘米,横长1188厘米。作品本身没有作者落款,后世是根据作品的收藏者、当朝宰相蔡京在画上的题跋,才知道作者是宋代王希孟。

根据作品绘画布局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全卷以郭熙“三远”透视法的平远观察视点,显得辽阔宏大。第一段近景平实,中景绰约,远景开阔,一条宽阔的河流从远方涌入,给人一种山水近人,心旷神怡的温馨之感。在水面分隔之后,画面进入了第二部分,近峰起伏踊跃,中峰推浪鼓荡,山势渐雄;山间楼台隐现,连起一架飞虹廊桥,跨越山水,气贯彼岸。彼岸蜿蜒而上、依山铺陈方显出人间仙境。这已是第三段,山势如含苞花蕊,簇拥相携,楼台如云中仙阁,凭山临水,江山盛景,人间天堂。此一段山蜿蜒绵长,余音袅袅,竟如人工筑园般精巧回味。隔岸有小舟相望,山脚峰回路转,山头却是异峰突起,一览众山。如果说第三段是画卷人气高峰,仙山琼阁,那么第四段就是山水交响,摄魂聚气。第三、第四段当为全卷画眼。第四段与第五段是在群峰交错中的蜿蜒水道相过渡的,无三峡之险,却有长江龟山、佘山相峙之妙,峰峦相峙,豪气相衔,画家把主峰壮美气势如巨浪般层层推远,一浪出去,一峰递进,其势向中远景传送,一抹浓重的远山把气势托住,作者匠心之妙,叹为观止。开阔的江面向远山脚下浩浩远去。在第五、六段相邻处,远、近景山势平缓,如平沙漠漠般辽阔,山高水长,天光明媚,在舒缓的岛屿上,一峰兀立,宛如响鼓雷鸣,与敦实有力的起首相呼应,收官收得气壮山河。10米长卷大开大合,气势恢宏;起承转合,衔接自然灵动。每一段点景人物姿态自然,每一片树生动率意,千姿百态,与工笔细写的亭台楼阁、舟船桥渡形成鲜明对比。

此画卷首有清乾隆帝御题:“江山千里望无垠,元气淋漓运以神。北宋院诚鲜二本,三唐法从弗多皴。可惊当世王和赵,已讶一堂君与臣。易不自思作人者,尔时调鼎作何人?丙午新正月御题。”乾隆一生名下有4万首诗,数量几乎等于《全唐诗》,但无一首留得住,他还好在历代名画上乱题乱写,往往破坏了画作的布局。但他主导的《石渠宝笈》编撰,对保护整理古代绘画是有贡献的。卷尾除蔡京题跋外,还有元代书画家溥光和尚的题跋:予自志学之岁,获睹此卷,迄今已近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为不妄云。常看常新,相信不会是溥光一人的感受。

有专家认为,此卷水是南方的水,滋润平和,作者画水的笔法细密平和;山却是北方的山,峭拔耸立,画家勾皴有力,设色雄丽。宋徽宗讲究以诗入画,深入观察、体验生活,立意要高,出笔要精到。曾传说他考问学生,皇家园林的仙鹤从低墩子迈上高墩子是先迈哪只脚的?正是在如此严格的训练和指导下,少年王希孟才会有如此成就。

这件作品解放后曾分别于建国初、20世纪80年代、和建国60周年三次展出,每次间隔近30年。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国人民大学责任教授陈传席说他曾经对比过最近两次展出的情况,觉得后面那次画面比前面那次暗淡了,作品不拿出来展未必就是最好的保存方法。


编辑:杨岚

1 2

关键词:千里江山图 涵养中国美术原典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