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故宫网红大瓷瓶引吐槽:乾隆的“土丑审美大花瓶”

2017年12月12日 09:14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讲解员:感觉“辣眼睛”

10日,张甡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在配合央视的《国家宝藏》节目录制时,就曾经看到过网传的假“瓷母”讲解图,“当时我看到这张图,就觉得很‘辣眼睛’,后来看到很多公众号都在用这张图,甚至百度百科上也用的这张图,就觉得实在是不能忍了”。北青报记者发现,根据百度百科的词条历史,10日下午前的“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的配图确实是网传的假“瓷母”图片,这张照片中的“瓷母”与故宫博物院官网发布的真“瓷母”图片在多处釉彩的颜色上有明显不同。

9日晚,张甡在其个人微博上发布了一张自己制作的图片,对网传的“李鬼瓷母”讲解图进行了更正。根据这幅图,假“瓷母”图中的“仿汝釉”实为“仿哥釉”,“仿哥釉”实为“仿官釉”,根据张甡制作的“瓷母”讲解图,“瓷母”的所有釉、彩加起来不多不少正好17种。

除了标明17种釉、彩的名字及其位置,张甡还分别注明了各种釉彩的烧制工艺。如“瓷母”的“仿哥釉”是一种“高温单色釉”,瓶颈上的“青花缠枝莲”是一种高温釉下彩,瓶身的“粉彩开光吉祥图案”是“低温釉上彩”。

张甡告诉北青报记者,烧制工艺是瓷器科普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对于“瓷母”这样的作品来说,还有特别的意义,“‘瓷母’的烧制工艺是先烧温度高的釉彩,再烧温度低的釉彩,这样,每烧到下一级温度时,由于温度较低,就不会将以前烧好的高熔点釉层给烧坏了”。但张甡表示,原理虽然简单,实际操作却很繁复,它要求窑工对每种釉彩的烧造温度和窑室中的游离氧含量有精确的把控,才能进行精确的烧造次序排序。

国家文物局:长知识要长正确

张甡的讲解图发布后,引发网友热议并转发,截至北青报记者发稿时,转发已超1万次,“以前看百科上的照片,觉得‘瓷母’和故宫看到的不一样,以为是色差,没想到根本不是‘本尊’”。 北青报记者查询百度百科后发现,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词条下的讲解图在10日下午被更换为张甡发布的讲解图。

国家文物局官方微博10日也转载了张甡制作的讲解图和微博,表示:“我们长知识要长正确的知识。”

此前,有的网友认为“乾隆各种釉彩大瓶”的审美“又土又俗,瓷器还是应该以素雅为佳,这样的瓷器,完全是个大杂烩,也可看出乾隆的审美是‘农家乐’水准”。另一批网友认为,审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瓷瓶还是有一定的审美价值,“难能可贵的还有这个瓷瓶的烧造工艺,每种釉、彩都需要各自的烧造工艺,能存在这样的瓷瓶本身就是历史的一种美”。

“这段时间,来瓷器馆参观的人明显比以前多出来好多,很多人都是奔着‘乾隆各种釉彩大瓶’来的。”张甡对北青报记者表示,自己的讲解图发布后,收获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回应。“有的网友说,真‘瓷母’和假‘瓷母’的照片一对比,感觉乾隆的审美没那么丑,真假两件瓷瓶的气质明显差了很多。我觉得,通过真假艺术品的对比,能够提升网友的艺术品修养,当网友们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已经在成为一名艺术品鉴赏家的道路上迈出第一步了。”

文/本报记者 屈畅


编辑:杨岚

1 2

关键词:故宫网红大瓷瓶引吐槽 故宫网红大瓷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