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黄旭华:誓言无声 初心永恒

2017年12月26日 10:48 | 作者:叶乐峰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忠孝两难

“有人问我忠孝不能双全,你是怎样理解的?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黄旭华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亘古不变,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情怀和信仰。对于黄旭华来说,他的信仰是祖国需要。

为了祖国需要,他和年轻的同事们忍饥挨饿,笑对苦难。

3年自然灾害后,中央决定全面上马核潜艇研制工作。1965年,研究所组建,黄旭华任副总工程师。1966年,黄旭华拖家带口,和同事们进驻荒岛葫芦岛,岛上一年四季狂风怒吼,黄沙肆虐。不仅自然环境恶劣,物资也极其匮乏,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半年见不到一滴油水。

接踵而至的是“文革”时期的不公平待遇。如今回想起来,黄旭华心胸开阔,他觉得一生最“舒服”的时光是被下放养猪的两年,白天与猪同食,晚上与猪同眠。皎洁的月光下,时常有“不速之客”前来求教技术问题,他们席地而坐,轻声低喃,临别时,“不速之客”通常会握着黄旭华的手,安慰几句保重的话。

反而是黄旭华看得开,“我是重大工程科研人员,受保护,他们不敢怎么样,你们要抓紧,我放心不下核潜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造不出核潜艇,我死不瞑目。”

为了祖国需要,他是父母的“信箱”。

越是有成就,就越需要把自己埋得深,黄旭华就像深海里的潜艇一样,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为了积蓄这撼山震地般的力量,他的割舍超乎寻常。

采访中,好几次谈及母亲,黄旭华的声音变得哽咽,泪光盈盈,虽努力克制,泪水还是滴了下来。

1957年,黄旭华出差到广东,经组织批准回了趟老家。临别时,母亲叮嘱:“以前战争纷乱,交通不便,你回不了家,现在社会安定,交通恢复了,希望你常回家来看看。”

黄旭华含泪答应。但他没想到,这一别,就是30年,再相见时,黄旭华已双鬓斑白,母子对视却无语凝噎,而父亲和二哥都已去世。

30年里,黄旭华就像是一个远在天边的海军信箱。

“三儿,你在哪里,做什么工作?”

“三儿,你父亲和二哥病重,为什么不回来?”

“三儿,你忘记家人了吗?”

……

面对家人的困惑和不解,黄旭华只能选择避而不谈,和家人的联系也逐渐稀少。

“并不是不想回去,是不想让组织为难。”没有回去探望病重的父亲和二哥,成了黄旭华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自古忠孝两难全,大海的水,赤子的心,心中的痛。

后来有人问黄旭华,忠孝不能双全,你是怎样理解的?他回答,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刊登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首次公开描写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黄旭华把文章寄给广东老家的母亲。文章中只提到“黄总设计师”,没有名字。但文中“他的妻子李世英”这句话让母亲坚信这个“黄总设计师”就是她的三儿子。

那段时间,母亲一遍遍地反复阅读这篇文章,泪湿衣襟。她没有想到被家里的兄弟姐妹们埋怨“不要家、忘记父母的不孝儿子”,原来在为国家做大事,她把儿孙们叫到一旁,只说了一句:“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都要理解,都要谅解。”

多年后,妹妹把这一场景向黄旭华叙述,他涕泪纵横,泣不成声。

为了祖国需要,他是妻儿的“客家人”。

同丈夫一个单位,妻子李世英对黄旭华的事业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她选择了“不打扰”的相守,独自扛起家庭重担,毫无怨言。

即使后来工作生活在同一个岛上,夫妻也是聚少离多,他们先后生下3个女儿,女儿们很少见到父亲。一次,黄旭华从外地回家,大女儿说了一句让他哭笑不得的话:“爸爸,你到家里出差了?”黄旭华是客家人,妻子拿这个跟他开玩笑:“你是真正的‘客家人’,你是到家里来做客的。”

岁月漫长,生活艰辛,李世英以乐观和坚强相待。300斤的煤球,李世英和大女儿分多次,晃晃悠悠地搬上3楼;地震来了,李世英抱着刚出生的三女儿,拉着大女儿四处逃命;大女儿上学路上,跌入雪坑,昏迷九天九夜,李世英日夜守候……

而这一切,黄旭华都不曾知道。他正带领同事们向一道道技术难关发起冲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讯、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术,也就是“七朵金花”。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十年磨一剑。黄旭华及其同事们荒岛求索,在世界核潜艇史上写下光辉篇章——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编入海军进入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编辑:位林惠

1 2 3 4 5

关键词:黄旭 旭华 华 黄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