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后笔墨时代”,如何描绘“中国式风景”?

2018年03月27日 14:29 | 作者:朱蓉婷 | 来源:南方都市报
分享到: 

由广东美术馆和浙江美术馆共同主办的“后笔墨时代:中国式风景”大展于3月23日在广东美术馆开幕。

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担任学术主持,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和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任展览总监,策展人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部主管项苙苹担任,展至4月26日。“后笔墨时代:中国式风景”被视为广东美术馆20 18年上半年举办的最重要的展览之一。

从国画、水墨画到“水墨艺术”

本次展览从山水/风景题材入手,以对待笔墨规范、水墨媒介的方式以及呈现形态为依据,将当代中国水墨的发展归纳为三种类型:立足笔墨传统继续探索创新的传统型、从西方现代艺术出发进行改革试验的现代型,以及超越笔墨甚至水墨、使用多元媒介加以拓展的当代型。

在策展人项苙苹看来,这三种类型正好呈现了国画-水墨画-水墨艺术这三种概念的转变逻辑和发展线索,分别对应展览中的三个板块:“自足自在的山水”、“抽象的通感风景”,以及“多元的当代景观”。

展览通过把姬子、梁巨廷、卢甫圣、许雨仁、罗建生、陈履生、徐累、柴一茗、林淼、刘国松、李华生、杨诘苍、梁铨、张浩、黄致阳、王绍强、申凡、张羽、林天苗、郑重宾、沈烈毅、魏青吉、谭勋、石至莹、倪有鱼、李舜等26位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分类梳理,尝试将中国20世纪以来对传统艺术的改进,以及西方艺术的本土化这两种艺术语言体系纳入同一个叙述逻辑,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毫无笔墨与完全天工的创作

“比如徐冰的作品,他已经完全没有笔墨,但这也是对中国水墨的发展,我就把这种哪怕不是水墨的作品,也放在水墨艺术在当代的发展和整个在山水题材的思路下,促使大众进一步思考什么是当代、什么是当代艺术、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念和内涵加以重新讨论和界定。”项苙苹说。

再比如,在《潇湘八景》中,艺术家梁铨用拼贴的方式进行创作:裁纸,撕纸,用墨或茶水上色,然后拼贴组合,纸条的物质边缘成了画面的线条。

魏青吉的《南极计划》等作品则利用公共记忆、日常图景、文化符号制造了一种似是而非、陌生化的场景,如山峰、水波、宝塔、梅花等,以最简化、清晰但有效的方式被呈现,他为当代社会生活发展出了一套新的水墨表现语汇,以虚构的手法给我们编造了一个消费主义的当代景观。

装置《上墨———对话郭熙》是展厅中规模最大的作品,艺术家张羽30多年来持续进行着水墨艺术的当代化探索,不断突破着水墨的边界。作品《上墨———对话郭熙》全凭天工,画面几乎不依靠人力而成。

“上墨”系列不仅放弃了笔,也放弃了身体与宣纸、水、墨的直接触碰关系。通过时间、气候、湿度、温度和水、墨、纸三种媒材之间的生发关系,呈现书写不可能实现的、自然渗透而成的图像。由于广州当地温湿度和霉菌的共同作用,本次首次曝光的展品呈现了粉色、黄色的抽象图案,完全不同于张羽所预期的、如以往水墨山水般的画面。

重拾对中国画学的自信

“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水墨实验,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艺术现象”。据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介绍,自2001年以来,广东美术馆围绕“水墨”话题已先后举办过三次大型系列展览:2001年“第一届当代水墨空间:中国·水墨实验二十年”、2006年举办的“第二届当代水墨空间:渗——— 移景和幻想”,以及2016年举办的“第三届当代水墨空间:变相———水墨的维度”。

王绍强表示,“数十年来,广东美术馆始终将中国水墨的当代现象和问题置于中国艺术研究体系之重要位置,诸如此类的研究型展览,为后续的当代艺术研究提供了一份水墨实验领域较为全面而综合的文献史料,以便更进一步深入探询中国水墨的历史内涵、发展文脉以及当代演绎的多种可能性。”

项苙苹认为,“中国式风景”实则用风景取代了山水,是国际化、全球化时代不可避免中西融合的结果,哪怕是传统型的艺术家创作,也是在一个全球化受西方影响下进行的创作和发展。

因此,在策展人看来,在我们表述当代和传统、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时,应当重拾对中国画学、水墨艺术的自信,鼓励对当代艺术的中国式语法和逻辑的探索。“传统不也蕴含着当代性?园林不就是山水画向沉浸式环境装置的发展?文人雅集不就是一种综合了创作、活动、文献于一体的互动艺术项目?在中国经济重新崛起的当下,我们应重新审视传统,重拾对中国画学的信心,并为中国文化的重新崛起有所贡献。”


编辑:杨岚

关键词:水墨 艺术 中国 后笔墨时代 中国式风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