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收藏鉴宝头条收藏鉴宝头条

《永乐大典》的聚散离合

2018年11月01日 11:31 | 作者:杨印民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永乐大典》嘉靖副本流散厄运

已见前说,自明隆庆年间起,《永乐大典》正本即不知所踪,副本被存放在皇史宬。据清人高士奇《续编珠》记载,《永乐大典》副本早在明清鼎革之际已有佚失。清雍正年间被移至翰林院敬一亭后,副本屡遭厄运,绝大部分被有近水楼台之便的官员盗窃,少数或毁于战火,或被劫掠,流散至民间乃至海外。至宣统元年(1909年),翰林院仅存64册,后拨交给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

首先是官员的夹带盗窃。明嘉靖、隆庆年间重录《永乐大典》副本之时,大量官员参与誊抄工作,频繁接触正本,正、副本皆有遗失。据明末清初学者张岱《琅嬛文集》记载,其祖父张汝霖曾在官员胡敬辰家中见到私藏的《永乐大典》30余册,他自己也曾在胡家见到20余册。据学者考证,胡家收藏的《永乐大典》为永乐正本,应该是胡敬辰的父亲胡维新从宫中获得的。

清康熙中期以后,特别是乾隆帝设《四库全书》馆以来,一些官员利用《永乐大典》裒辑佚文,趁机偷书,副本随之再次流失。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副本已缺失1154册。嘉道年间,翰林院以《永乐大典》编纂《全唐文》《大清一统志》等书,副本又被盗走无算。据清人萧穆《敬孚类稿》、丁国钧《荷香馆琐言》等文献记载,官员清晨进入翰林院时会携带一包袱,内装一件马褂,体积与两册《永乐大典》大小相似。到了晚间,离开翰林院时,会穿上包袱里的马褂,再将两册《永乐大典》悄悄装入包袱内,然后若无其事地从典守官眼皮底下走出翰林院,两册《永乐大典》便轻易到手了。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官员夹带盗窃之风愈发猖狂,副本开始大规模流散。清末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一人便盗走百余册。这些被盗走的《永乐大典》多被售予各国使节、书肆和文人,通常每册售价十两白银。

其次是战火焚毁。相传明末李自成撤出北京之时,部分副本即遭焚毁。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翰林院所存《永乐大典》等珍贵古籍惨遭兵燹之灾。1900年6月23日,清军和义和团攻打英国使馆,为使其腹背受敌,焚毁了与英国使馆一墙之隔的翰林院,导致部分《永乐大典》化为灰烬。8月13日,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幸存的大典被当做砖石,用来支垫军用物资以及构筑战壕、填平沟渠,甚至被用来遮蔽弹雨,《永乐大典》再遭毁坏。

再次是劫掠。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大量《永乐大典》被当做战利品劫往欧洲,其中以英军抢掠最多。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翰林院遭庚子战火焚烧之际,部分《永乐大典》被英国使馆人员运至英使馆,不少使馆人员趁机私自盗走。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部分《永乐大典》又被联军士兵据为己有。据统计,在“庚子之变”中,至少遗失了605册《永乐大典》。

据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何大伟所撰《欧洲图书馆所藏〈永乐大典〉综述》记载,欧洲收藏的《永乐大典》中有不少是西方直接从翰林院“获取”的。其中,英军上校普尔盗取1册,英国驻华领事翟兰思盗取了至少5册,英人比金盗取了2册,英国士兵蒂克纳盗取了1册,英使馆实习译员柯克盗取了6册,英海关专员劳德盗取1册,德国人斯泰老盗取3册。此外,日本留学生狩野直喜、记者古城贞吉等也趁火打劫,盗取《永乐大典》多册。

珠还合浦:大典的海外回归与国家图书馆的大典收藏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海内外已知存世的《永乐大典》总计418册、800余卷及部分零叶,不及原书的4%,分散于世界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公私藏家手中。

中国国家图书馆从建馆之初即致力于大典的搜集与保护。百余年来,在社会各界和几代国图人的不懈努力下,在中央政府的关怀下,通过政府拨交、海外送还、藏家捐赠、员工采访等多种途径,先后入藏《永乐大典》224册,为已知存世《永乐大典》海内外最大藏家,其中有62册现暂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永乐大典》的海外回归主要来自于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51年、1954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图书馆和国立列宁图书馆分别将11册和52册归还中国。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访华,将德国莱比锡大学图书馆所藏3册《永乐大典》赠还中央人民政府,后被拨交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收藏。国内方面,鲁迅、袁同礼、郑振铎、张元济、赵万里等人对于《永乐大典》入藏国家图书馆贡献尤著,限于篇幅,不再详述。

如今,《永乐大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保护、开发和利用。国家图书馆不仅对入藏的《永乐大典》给予了妥善修复与保管,还组织学者裒辑佚文,积极联系海内外藏家取得影像回归,并联合影印出版,使得这一珍贵古籍能够化身千百,服务社会。

(作者系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


编辑:杨岚

1 2 3

关键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聚散离合 国家图书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