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爱打小报告,原是孩子“没长大”

2019年05月17日 15:18 | 作者:陈福新 | 来源:健康报
分享到: 

云南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 陈福新

最近,我收到一位家长的来信,她在信中写道:“大夫,我儿子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还不错,可却有个爱打小报告的习惯。看见其他同学踏草坪或者讲话,他就向老师报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报告,让老师烦恼,同学关系也不好。请问,孩子为何爱打小报告? ”

这种喜欢告状的行为,实际上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不足的表现,通俗的说法是“没有长大”。具体来讲就是:1.不管别人做了什么事,对他不利的还是与他毫无关系的,只要他看不惯,认为违反了社会规范,就不能给予理解,更不能包容,频繁地指责,习惯性地向上反映,直到他看不见这种事再发生。2.由于打小报告的行为不被大多数同龄人认可,严重影响了当事人与他人的社会交往,所以当事人没有同龄朋友。3.看不到好处就不主动帮助别人,非常讲究眼前的“实惠”,不能吃亏。这样的孩子通常比较自私,缺乏同情心和奉献精神,从不会做无名英雄。4.如果做了什么不好的事,若是没有被人发现,就不会感到后悔或难过,很少有内疚和自责的心理体验。5.对朋友淡漠,很少关心朋友的冷暖,不能分享朋友的幸福和快乐,对朋友的成功不能主动祝贺,嫉妒心很重。6.做事多是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工作、学习兢兢业业,不越雷池半步。但偶尔也会做出一些不太严重的违反社会规范或校规、校纪的事。多数情况下,上面6条不会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但是在第一至第五条当中,只要任何一条比较突出,都可以考虑孩子有社会化不足的问题。

人的社会化经验是在参与了大量的社会交往活动之后,一点一点丰富起来的。社会化不足,在幼儿园儿童、小学生中非常多见,女孩明显多于男孩。随着年龄的增长,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社会化的认识增多,到初中、高中时,孩子社会化不足的问题会越来越少,成年时往往已经不成为问题了(但这并不排除成年人存在其他形式的社会化不足问题)。社会化不足是从童年时逐步发展,并被不断强化,最后固定下来的一种心理行为,与成长环境紧密相关。

儿童、青少年应多与同龄人交往,至少有一位同龄朋友,且友谊维持至少6个月之久,主动帮助别人,能够原谅别人的过错,关心朋友,学会与别人分享快乐;家长要避免过度保护,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交活动,教育他们有同情心,理解、包容他人,学会处理与朋友间发生的矛盾,不要依赖他人或告状。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孩子 打小报告 社会化 朋友 爱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