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一片热土,一腔热血,两次征程

——我的援非记忆

2019年06月19日 09:12 | 作者:周茁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结束第二次援非工作几个月了,我还是会时常想起那里的人和事。

两代人的非洲情结

我自小对非洲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同样作为医务人员的妈妈在我很小时就承担过援非任务,并经常给我讲述那片土地上发生的各种新奇和充满爱心的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神往的种子。

2008年,在我工作的第29年,北京世纪坛医院作为主派单位组建第21批中国援几内亚医疗队,当时身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我非常有幸成为那个团队中的一员,也许就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缘,牵引着我踏上那片热土。两年的医疗援助工作,让我对那片热土的情感由好奇转为深厚而持久的爱恋。

在几内亚工作的两年中,停电是常态、来电是惊喜。我们往往是抓住短暂的来电时间,给当地的患者行手术治疗,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在医疗队驻地,我和三个男队员硬是把原来一个废弃的库房经过清洁、打扫、消毒,改造成了一间驻地门诊手术室。就在那间简陋的手术室里,我们接诊并治愈了成百上千的几内亚人,还为许多当地的华侨和中资机构的同胞进行了有效的医疗护理服务。没有电的时候,我就给医生打着手电操作。

一周前住院的有一位名叫迪亚娄的几内亚老人,后背上长了一个拳头大小的肿物,痛得他睡觉时无法平躺。由于家中贫穷,无钱去当地医院看病。听说来了中国医疗队,他就一路找上门来。没有手术铺单,我就撤下床单,清洗、灭菌,然后挑选器械,备妥药品。就在第二天短短的有电时间段里,配合两名外科医生成功地把这位老人的肿瘤完整地摘除了。之后,我又一次次地观察、换药、护理,直至伤口完全愈合,老人没花一文几郎(当地货币)。两周后,当我护送着这位迪亚娄先生离开医疗队驻地的时候,老人家依依不舍,双手合十,一连对我说了好几声:“真主保佑你!真主保佑你!”

诊治当地华人也是我们的重要工作。

由于华人是疟疾的易感人群,不少队员和同胞都难逃此劫。一天深夜,屋外大雨倾盆,队长接到一个紧急求助电话,是一位40多岁的中国经援同志因罹患疟疾高烧不退。队长马上唤来了队医和我赶到患者宿舍,测量体温时,我生平头一回看到体温表被“烧”到“爆表”,物理降温也没有酒精,情急之下我喊身边的人找来了一瓶二锅头,“以酒代酒精”,为患者降温、补液、抗疟治疗。之后一连数天,我只要下班回来,队长都会带着我上门治疗。一周多的时间,患者终于退烧、病愈!看着这位举目无亲的同胞,我心中顿生怜惜,经过队长批准我又把患者患疟疾时换下来的所有衣服和被褥统统进行了清洗、晾晒,然后又叠得像豆腐块一样整整齐齐,物归原主。

两年的时间很快过去,到了离开的时候,虽然日日思念着祖国,想念着家人,盼着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可真到了返程的时候,一种莫名的不舍油然而生。还记得在大街上,一位几内亚大妈紧紧拉着我,泪眼蒙眬地给我送上一条围巾,一声声“再见”至今还回荡在耳边……

“授之以渔”,二次援非

2018年5月,西非国家布基纳法索与我国恢复了中断24年的外交关系,我国要在短时间内派出一支援布医疗队,任务再次落到我们医院。这个消息于我而言犹如一把火又重新燃起了我的激情。心中装着五星红旗,耳旁响着出征的号角,终于,组织的信任、家人的支持使我二次踏上了援非征程。

布基纳法索是位于非洲西部沃尔特河上游的内陆国家,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自然资源匮乏,热带传染病及艾滋病罹患率居高不下,停水、断电乃至恐袭并不鲜见。因为肩负着使命,所以越是艰苦、越是空白,队员们的干劲就越足,虽身在他乡却仿佛迎来了主场!

看到受援的TINGANDUGO医院许多基础设施长年废用,信息化落后,日常运行管理处于半瘫痪状态,王勇队长马上协调双方各相关专业进行临床对接,了解对方的需求,紧接着有针对性地落实帮扶工作,肿瘤外科的高宏主任手把手传授如何使用中国制造的HOMLOK和腹腔镜切口牵开器完美操作微创手术,盛威崴医生培训当地麻醉同行使用可视喉镜进行气管插管。

除了努力帮助当地的医疗机构提升诊疗水平,为了能让远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同胞体验到祖国的温暖,平日里我们经常送医送药到他们的居住地、工地,一有时间,我们就为当地中资机构、华人华侨进行健康义诊。

基于“一带一路”我国对非“授之以渔,共同发展”的援助理念,力求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我们改变了既往的援助模式。作为手术室护理管理者,我观察到对方医院在患者安全管理方面存有一些隐患,考虑到当地同行强烈的自尊,我就采用经验介绍这种方式,给同行们示范《手术患者安全核查》《手术物品清点》《患者转运安全》《手术室消毒隔离》等核心制度。做这些有关手术安全的分享,一方面是为了传播现代化科学管理理念,另一方面也从这个小视角宣传了今日中国和我工作热爱的世纪坛医院。

西塞有了“中国妈妈”

在援布的每天早晨,我会在驻地门前的小路上跑步,经常会碰到黑人朋友,他们无论男女老少总是老远就热情地向我打招呼,有时我离十字路口还有二、三十米远,先到的汽车都会停下来,等我跑过去,司机再重新启动。

医疗队驻地的邻居得知我们是来自中国的专家,非常友善,宰羊节时给我们送来了大盘烤肉,女儿出嫁时,把我们全体队员请去作上宾招待,分享喜悦……

布基纳法索官方语言是法语,但是很多当地人讲布国土著语,沟通成为我们最大的困难。记得那是我们刚刚抵达瓦加杜古第三、四天,当时我正在和前台服务生对话,突然口语卡壳了,这时身后的一位黑人小伙子主动上前帮我解了围,后来这位名叫西塞的布国青年就成了我们医疗队的当地翻译。

一起工作中,王勇队长指导西塞如何用中国人的方式处理事务,高宏主任每天早晨带西塞朗读中文,年轻的方秀统和盛威崴医生则和西塞成为绿茵场上的球友。为了帮助西塞很快提升汉语水平,我联系家人在国内买好新华字典、成语字典托人捎来送给西塞,随时随地辅导他的中文阅读和写作……小伙子的勤奋和聪颖,加上他不遗余力地为医疗队的事跑前跑后,很快他便成为我们医疗队强有力的帮手。

半年的朝夕相处,生活上的照顾、工作上的帮助、中国文化的学习,西塞的汉语水平突飞猛进,和医疗队队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次他不知从哪里听说我们有可能延期回国时,他竟高兴地合不拢嘴,乐了好几天。因为西塞年龄和我孩子仅差几个月,大家开玩笑说:西塞!你将来可不能忘了你这个中国妈妈啊!每逢此时,内敛的西塞总是腼腆地微笑低头不语。

由于时间仓促,直到回国后收拾行李时,我才打开西塞送的礼物,那是一个母亲用双手托起孩子的铜雕,上面刻着:MERCEMAMAN,谢谢妈妈!那一刻我感到心头一热,泪水模糊了双眼。我想我是懂得西赛的,我会把这份礼物视作中非人民友谊的纪念,永远珍藏!

(作者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手术室护士长)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西塞 医疗队 热土 医院 中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