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生态中国>要闻 要闻

“耕育农法”传承安徽皖北地区农耕技艺体验

2020年02月17日 17:02 | 来源:中国生态产业网
分享到: 

民以食为天,食以耕为本,说明了土地耕作的重要性。传统农业的“耕作”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包括传统农业生产准备从种到收整个过程。“耕育农法”是一种使用传统农耕技术与现代生物科技融合集成的农业生产方法,也是保持农田有机质平衡(有机质农业),天人合一、自然而然,古今融合的生产方法。重点在于传承田园农耕模式,发展生物生态循环模式,延伸多功能文化体验模式。“耕育农法”概念是由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孙建在1982年世行华北平原农业项目实施中首先提出的方法,耕育农法在保持传统农业技术、利用植物的相生相克和生物防治的基础上,利用微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等多种技术,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采用中医农业方法和中医农业投入品应对种植生产中出现的病虫害、养殖生产过程中的畜禽疾病防控治疗问题,在保障种养生态平衡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可持续发展协调能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生态发展之路,推行生态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微信图片_20200217170142

六七十年代的安徽皖北太和地区,还是集体经济时期,在农业没有全面实行机械化之前,耕地使用人力或畜力进行,犁、耙、锄农业生产中三个重要环节。耕地最多用的是畜力,耕地包括犁和耙,最早是一具牛(一般是一到两头)一张独犁。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进步,慢慢有了双铧犁,拖拉机犁。到这个时期,不论是采取什么的犁地方式,农人们都会均匀施好土杂肥后才进行。那时期的生态比现在要自然,雨水多土地滋润,犁子翻起来的泥土都是鲜湿的透着芳香。

有一种耕作叫晒垡子。对要种麦的地晒垡子。早收的谷子、高粱、玉米地趁大面积的豆子和红芋还没成熟,对这些地块都要精耕细作。先施上足够多的土杂肥把地深犁起来,一般要30厘米左右,也不耙。这时候正是暑天,晒上一到半个多月,称为晒垡子。筏子地晒得透干,下雨坷垃及酥,等到割豆子之前再施上一些精细的棉籽饼,磨香油的麻糁等(皖北那个年代人们吃的油主要有三种,猪油、棉油和香油。没有豆油、菜籽油)抄犁一遍(这一遍因为地宣,犁起来很轻松,农人称为抄地)。顺着地垄耙两遍后,再沿地块的对角线斜着交叉锁耙一遍。这样耙的地上虚下实,上面坷垃头大的像豌豆小的像芝麻。下面实不是板结,起到锁墒的作用。农时一到可以立即播种。

还有一种耕作叫冻垡子。对要休耕的红芋、棉花等晚茬地,一般要用大型拖拉机深耕一次。“多犁深一寸,顶上一茬粪”。犁地的深度要达到40厘米以上,机械化好在白天黑夜都可以进行,翻起来的泥土一趟趟像搲瓦一样整齐划一,透着泥土的气息。犁起来的地也不要耙,冬天一般都会下透的雨雪,寒冷实冻,各种虫卵、多年生草根就会冻死,还增强了地力。不就是说瑞雪兆丰年吗!开春化冻后土地会非常的松软,有利下一茬的耕种。

17

再说锄地。锄头现在农业很少使用了,传统的农业除草用锄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日当午锄禾除草效果最好,锄掉的杂草立即被暴晒加上热土的炙烤马上就会死掉,庄稼长起来后在没有杂草生长的空间,田里没有杂草。锄地还有个作用就是保水保墒,下过雨的地如果不锄一遍,就会出现干裂,地下的水分会顺着裂痕快速蒸发。锄过的田地表面覆盖了松软的土层,隔阻了水分的蒸发。有锄头一下三分水之说。

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要从这样的耕地、锄地开始,多施土杂肥等有机肥,不用除草剂,土地才不会板结,才会肥沃,才能可持续的生产适合人们健康需要的生态食材。(陈永杰)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