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聚·焦点聚·焦点

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保障粮食安全民企有作为

2020年07月17日 10:38 | 作者:王金晶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B20200717001-zx6

西部环保土壤改良示范基地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14亿中国人的饭碗,我们有能力也务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保障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后疫情时代的一件大事。今年,夏粮再获丰收,进一步稳住了百姓的“米袋子”。这期间,在农业园区投资运营、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等领域频现民营企业身影。未来,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民企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多年来,我们靠自己解决了世界近1/5人口的吃饭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保障粮食安全、稳住农业基本盘,就是稳住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压舱石。

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狭义来说,我们要守牢“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安全底线;广义而言,我们要“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粮食安全不仅仅是指在数量上能够满足国民的基本需求——够吃,还有一层含义指食品的健康无害———优质。

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粮食安全问题,其解决也必然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贡献了中国经济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占我国企业总数90%以上的民营企业毫无疑问成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全力保证优质耕地面积

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城镇化不断发展,人多地少、耕地面积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为了落实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去年11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绿色农田建设示范,推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态涵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提升农田生态功能。”

长期与土地打交道的全国政协委员、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表示,近年来,我国农产品、食品安全工作虽取得了许多成效,但仍面临不少挑战,如:微生物和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超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薄弱等。

为此,何一心提出建议:“一方面应加大对农产品产地周边的环境监测力度,同时加大对土壤改良修复工作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快速检测体系的建设,同时鼓励企业自检检测室的第三方认证,推动农产品检测体系的完善。”

何一心委员所关心的,也正是很多民营企业正在实践的。2015年,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鸿达兴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奕丰的倡导下,一家民营的土壤研究机构———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得以成立。近5年来,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已测量2万多份样本,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为社会提供土壤治理技术咨询及土壤、水质检测分析等服务,推广土壤改良与治理新技术。

据了解,鸿达兴业旗下西部环保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土壤调理剂系列产品能够有效治理酸性和盐碱化土壤,改善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提高作物品质与产量。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这一土壤调理剂后,作物产量普遍提高10%至15%。

“如果盐碱化土地全部成功改善,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我国粮食产量,我们希望能为祖国修复出千万亩良田。”周奕丰说,“在内蒙古盐碱化严重的地带,1000多年种不出水稻的土地经过治理,也种上了几万亩水稻,成为粮食示范基地。”实际上,不止在内蒙古,鸿达兴业已持续在广东、福建、江西等省份开展土壤综合治理多年,累计改良逾百万亩土地。

为了改善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的现状,鸿达兴业还在探索新型“生态农业”。其基本思路是使用优质土壤,让城市小块空间、无土空间、不具备种植条件的地方实现作物的栽培,将农业与固定土地分离,真正意义上实现便携式农业。“房顶、空地、沙漠、矿山、滩涂等空间都可利用,现在,我们用1个集装箱高柜就能实现1亩地的栽培量。”周奕丰兴奋地说。

努力提升种植水平

“在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的同时,我们必须要重视生产能力建设,在生产种植环节中提升专业人才素质,加强精细管理,不断提升单位耕地的产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室主任闵庆文如是说。

闵庆文认为,民营企业在新技术转移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市场投入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成为国有企业和当下农业机制的有效补充,对于“藏粮于技”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从种子培育到农药研发,再到肥料供给;从无人机监测农作物长势、喷洒农药到植保机器人施肥、采摘,再到无人驾驶的“铁麦客”,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背后处处隐藏着民营企业的身影。

今年年初,厦门城联科技有限公司刚刚完成了位于福建莆田的近200亩智能温室大棚的建设,而这只是公司兴建的多个智能农场中的一例。据了解,此类智能温室大棚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信息系统技术,通过各种传感设备对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土壤水分、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光照强度等数据进行采集,利用网络信号传输采集到的数据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会根据人工经验所设置的各种参数来进行比较,判断实时的数据是否符合预制参数要求,并通过PC端和手机App查看大棚内实况,并进行远程控制。控制中心还能将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智能数据处理,形成直观的曲线图表且远程设备自检,若出现任何问题,系统会自动发生多样化报警,以保证问题及时发现、处理。

厦门城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志勋介绍说,在可自动控制室内的温度、湿度、灌溉、通风、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的温室中,每平方米温室一季可产番茄30kg~50kg,黄瓜40kg,相当于露地栽培产量10倍以上,还能有效节水、节肥、节药,使整体能耗降低15%~50%。此外,智能控制系统对室温生产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推广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提升单位面积的农业经济产值,促进农户增产增收。

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

保障粮食安全,需要更多市场主体积极主动投入到农业产业中去。只有不断加大投入,改变社会对农业的认识、对农业从业者的认识,才能进一步调动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7月3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7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要求加快高标准农田、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现代农业园区、动植物保护、沿海现代渔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供水保障、乡镇污水处理、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农村公路、农村电网等11个农业农村重点领域补短板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在闵庆文看来,《意见》的发布赋予了民营企业全面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历史机遇。“具有先进理念、适度规模、优质人才、前沿技术、市场渠道、资本投入等优势的民营企业,应当在农业生产的全链条和经营管理的全方位发挥积极作用。”

闵庆文说,除了保住耕地、提升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也极其重要。“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将有助于生产资料的流通,有助于留住专业人才,也将对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大有裨益。”

近期网络上火爆的农产品直播带货,就是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的成果。全联农业产业商会秘书长郭淑丽告诉记者,不久前,全联农业产业商会组织开展的“县长走田间”产业直播公益活动“战果”喜人:直播间观看总人数达176万人,仅砀山酥梨开播半小时就卖出20万斤、临县红枣3小时就成交16万元……

据介绍,此次活动承办方北京一亩田新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为全联农业产业商会常务理事单位,其平台拥有用户2400多万、分布在全国2800余个县。

“直播活动通过县长代言方式,展现当地农业产业优势。商会依托全国渠道及农业龙头企业,将产业链条资源引进县域并实现对接。”郭淑丽说,“接下来,商会还将以直播为核心,为区域农业经济在政策对接、技术升级、管理提升、渠道完善、产品溢价等方面,注入长久的内驱力。”

农业规模、生产方式、经营主体、产业功能等,随着技术发展和流通体系的健全都将迎来不同程度的改变和拓展。闵庆文表示,在这一过程中,民营企业的深度参与,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粮食供给的安全系数。

编辑:秦云

关键词:农业 安全 粮食 提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