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线传真 一线传真

扶贫车间机器响 居家就业有奔头

2020年09月10日 13:47 | 来源:贵州日报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 杨雯) 黔西南州通过建设扶贫车间,灵活开发零工岗位,加强劳务协作,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到车间务工,实现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目前,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周边建有扶贫车间98个,吸纳5300余人就业,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2200余人。扶贫车间在黔西南州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让更多贫困人群、特殊群体实现家门口上班,挣钱顾家两不误。

告别贞丰县龙场镇三河村的老家,搬进贞丰县龙兴街道心安处社区,对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田应春来说,不仅仅是从山里搬到城里,还过上“上楼生活,下楼工作”的好日子。

以前,丈夫外出打工挣钱,田应春留守农村照顾家庭。

如今,她在社区的帮助下,在家门口的一把伞产业园扶贫车间务工,实现了就业。“车间就在家附近,还能把订单带回家去做,方便照顾孩子,每个月至少能有1500元左右的工资。”田应春笑着说。

扶贫车间让很多像田应春一样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对搬迁后的生活感到非常满意。在兴义市七舍镇革上村精准扶贫工艺车间工作的颜小露,学习制作编织椅子、板凳等旅游产品,每月工资有4500元左右。对于从广东打工回到家乡的颜小露来说,在家乡工作生活更加稳定幸福,未来充满了希望。

位于安龙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蘑菇小镇的安龙聚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受疫情影响,4月16日才开始逐步恢复生产,目前工人已全部返岗。总经理李志远说:“今年计划带动200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该公司在蘑菇小镇、双龙小镇、五福小镇都设立了扶贫车间,采取以训定岗的方式,让工人快速掌握操作技能,同时通过计件工资,稳定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这只是黔西南州众多扶贫车间的一个缩影。这些建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已成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全面融入新环境、实现就业增收、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起点。

为有效推进劳动力就业,黔西南州大力开展就业扶贫车间建设,聚焦全州3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精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以下简称新市民)劳动力技能培训。截至6月底,累计开展新市民技能培训7.7万人次。探索“人社+绣娘集团+N”模式,全面开展绣娘培训,促进新市民居家就业;创新建立“人社+教育+行业”培训就业模式,从2019年2月以来,在黔西南州职业技术学院共举办示范培训班62期,累计培训8323人,在65家企业建立实训基地,逐步破解培训后就业难问题。

为抓实劳务协作,促进输出转移就业,黔西南州全方位、多角度、有措施地开展工作,更好地引导有外出就业意愿的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就业,并提供跟踪服务。依托已设立的1个州级和9个县级对口帮扶城市劳务协作站,加强与东部地区人社部门、企业的沟通联系,加大宣传组织力度,指导帮助州内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有组织输出就业。

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中无法输送到企业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结合实际,适度、合理、规范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就业。截至6月底,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1593人。

今年疫情期间,黔西南州创新设立“就业险”,确保新市民失业后有保障。据统计,疫情期间“就业险”赔付1024人,赔付资金32.26万元。

接下来,黔西南州将按照关于就业扶贫工作“外输内拓”的总思路,千方百计帮助群众端稳就业的“饭碗”,帮助企业夯实基础、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多方努力为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就业力量。

关键词:扶贫车间机器响 居家就业有奔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