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京津冀“一体化”意味着什么?

2014年05月28日 11:27 | 作者:司晋丽 朱婷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道路。近两月来,京津冀三地动向频频,一体化的号角已经吹响。对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们来说,他们的生活就此有了新的变化和期待。

  一辆满载乘客的812路公交车在站台停下,一个个衣着整齐、面带倦容的年轻白领鱼贯而出,又如同流水一般散向城市的各个角落。

  每个工作日的清晨,在北京国贸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从燕郊到国贸40分钟车程,对于不少工作在北京、居住在燕郊的人来说,进城,出城,是每天不得不面对的艰辛之旅。

  希望离北京更近些

  某种程度上,隶属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的小镇燕郊,已然成为北京的“睡城”。已飙升至一万多一平方米的房价、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也蔓延到了这里。大街上穿行的车辆,大部分挂着北京的牌照。据统计,每天往返两地的上班族超过30万人。

  燕郊某小区一栋住宅楼内,29岁的小莉正沉浸在初为人母的喜悦之中,未足月的婴儿在摇篮中酣睡,老人在家里前后照应。小莉告诉记者,2012年夏天买下的房子,当时7900元一平方米,如今涨到了一万多。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结婚了总得有个自己的房子。”小莉说,尽管上班路途遥远,但总算是圆了他们的住房梦。小莉和她的先生都是河北人,大学毕业之后各自来到北京,在一个公司上班时相识。他们在唐家岭住过,后来又四处租房搬家,决定买房后,最终把地点选在了燕郊。

  平时,小莉要倒好几趟公交车上班,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是四个小时。怀孕后,她开始和这里的邻居们“拼车”。

  “拼车”是在燕郊上班族中流行的一种交通方式,几个人坐一辆私家车,既分摊了交通成本,又免去挤车之苦。当然前提是不堵车,小莉记得,有一次他们甚至在高速上堵了一个上午。

  燕郊与北京地理位置非常接近,配套设施却天壤之别。2012年底,小莉一家刚搬过来的时候,大街上连个饭馆都没有,如今,临街的铺面是各式各样的餐馆、KTV,却鲜见书店、电影院、公园等。同样,几十万外来人口的涌入,不仅使得这里交通压力陡然增大,原有的学校和医院资源也变得紧缺。

  在国贸上班的董先生是一名律师,他对本报记者表示,在燕郊买房是高房价之下的无奈选择。如今,他的孩子已经7岁,在燕郊当地小学上学。据他了解,燕郊的中学数量有限,有的学校一个班学生多达六七十人,孩子上中学时,当地学校能不能容纳那么多人,教育质量能不能跟上,这些问题也让他困扰。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给燕郊居民们带来了想象和期待。像许多迁徙的上班族一样,小莉希望能尽快修通北京到燕郊的地铁和城际铁路,“毕竟燕郊离北京那么近,往返的人那么多,希望以后出行更加方便。”小莉说。

  对于更多居民来说,大家都希望燕郊与北京的距离近些、更近些。董先生表示,尽管在燕郊有了家,但有机会挣到钱了还是会在北京买房,毕竟燕郊只是“进军”北京的大本营。“不过,如果哪天燕郊发展起来了,配套设施也跟上来了,生活在燕郊跟北京差不多,也就不用去北京买房了。”董先生笑了笑,燕郊虽然行政隶属于廊坊三河市,但他从来没把自己跟三河人联系起来。因为他觉得,挂着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名字的燕郊,近年来虽然房地产异军突起,但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发展面临着空心化的尴尬。

  过去十几年里,燕郊已有一些大企业入驻,包括信息电子、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和旅游休闲等。燕郊管委会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现在燕郊正在逐渐降低房地产的比重,加大各种产业的引进力度,包括休闲、度假等第三产业。

编辑:付鹏

01 02

关键词:北京 燕郊 京津冀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