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席慕蓉:写诗是我的家庭手工业

2014年06月06日 13:56 | 来源:天津日报
分享到: 

  席慕蓉

  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1943年生于四川,童年在香港,成长于台湾。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蒙古族王族之后,蒙古族名字为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其诗作在上世纪80年代风靡海峡两岸,迄今总销量超过500万册,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

  印象:她是草原的孩子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谁说出塞歌的调子太悲凉”……你读过这样的诗句吗?你还记得它感动你那一瞬间的情景吗?这些诗都来自同一个人——席慕蓉。上世纪80年代,她的诗集从海峡对岸传进大陆,不断被翻版、复印、摘抄、朗读,铭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年轮上。

  但席慕蓉不仅仅属于那个年代。5月12日晚上,她登上南开大学讲台,以“隐性的价值”为题演讲,数百名“90后”学子密密麻麻挤满了台下,又坐到了台上,听得如醉如痴。

  这次席慕蓉来南开,是为给自己的老师——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90岁的叶嘉莹教授过生日。演讲结束,一直坐在台下聆听的叶教授走上讲台,席慕蓉高兴得拍手雀跃,兴奋之情像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两位诗人相识于2002年,她们同为蒙古族。2005年9月的一天,席慕蓉还曾陪同叶嘉莹教授回东北叶赫镇旧址寻根。她说自己是叶老师的“私淑弟子”“旁听生”,叶老师每次说话,都好像有什么东西碰触到席慕蓉的心底,“完全把我的心打开了。”

  席慕蓉祖籍内蒙古,是草原的孩子。但一直到四十多岁的年纪,她才有机会亲眼见到故乡的草原。“我见到我的原乡,我终于知道我可以为我的游牧文明感到自豪和骄傲,我再也不软弱了,再也不谦虚了。”在那之后,席慕蓉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探访草原,她的诗风渐趋厚重苍凉,更将个人乡愁扩大深入,在思想和行动上也开始回归游牧文明。

  记得上一次见到席慕蓉,是在今年年初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凤凰卫视主办的“2013中华文化人物”颁奖典礼上。那天穿着一袭蒙古族长袍的她显得高贵端庄,采访的时候,她时时刻刻呼吁大家去关注草原的生态,呼吁世人重视草原存在的价值,重视游牧文明对世界的贡献。谈到草原她能一直滔滔不绝,但语气中也带着叹息,因为草原和游牧文明正在渐渐消失。“有些事情如果丢掉了是回不来的,草原丢掉了就是永远也回不来的。”

  很多人了解席慕蓉是通过她的诗,其实她还是一位画家。年轻时她曾就读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后赴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深造。回到台湾后,她在新竹师院教油画,也曾任职于东海大学美术系。年轻时她喜欢画荷花,但这些年她也开始用画笔画下草原,这些画被她命名为“旷野系列”。“我不敢画,所以我等了二十年,才开始慢慢地画,我还不敢说我画的是蒙古高原,只是说我画的是旷野。”

  一幅画,一首诗,一片草原,这便是席慕蓉的“出塞曲”。她走进乡愁,在旷野中嗅到芬芳,从泥土里摄取营养。“草原让我减少了物质欲望,因为我发现人的需要其实很简单。”作为心灵的漂泊者,她庆幸自己找到了梦想的草原。

编辑:罗韦

1 2 3 4

关键词:草原 席慕蓉 内蒙古 台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