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探索传统文化的真谛

2014年07月14日 11:09 | 作者:张丽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传统文化的特色实践

  问:如何将这些价值与精神投入实践中?

  答:这就是我要讲的第四个方面,叫“礼”。中国人讲礼。前面所讲的一切价值和精神都是抽象的,得落实到日常言行中,这必须得有规范。中国有句老话,叫“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规矩就做不成事情。前面所讲三点要落实到行动中,在中国就是要靠礼的规范。这也是中国所特有的,西方人主要靠“法”。

  “法”是由上而下制定,主要特点是依靠强力的约束,犯法就有法来罚。“礼”是靠每个人的自觉,也在于社会风气以及舆论导引,基本是自律的形式。违背了“礼”,不是受到外在惩罚,而是受到良心的谴责,受到社会习俗的约束。这一点,在古代是非常突出的。孔子当时就讲,仁是什么?“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得按照“礼”去做,而“仁”就具体体现在“礼”的规矩上。

  “礼”在古代具有一个很庞大的、包罗万象的、涵盖整个社会的体系,大至社会制度,小至社会习俗。其实“礼”反映了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关系理顺了,社会才能稳定。很多东西不是光靠“法”就能够解决的,现在我们出国旅游多被反映行为举止不文明,这也是缺乏“礼”的一种表现,不懂得遵守怎样一种行为规范。当然现代社会光靠“礼”不够,最基本的还是要依法治国。

  问:您所思考的第五方面内容指什么?

  答:第五个方面,叫“耻”。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论语》中孔子弟子问孔子,怎样才能作为一个士?孔子第一句话就是,“行己有耻”,即做事要有羞耻心,要有底线,要知道有所不为。从个人修养上来讲,这是非常基本的一点。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说,圣人之道是什么?他概括了八字———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就是说,要博学于文,好好学经典;落实到自己行为修养上,就是行己有耻。管子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思想的一个特点。

  有一个美国人关于中国的报告上说,中国人道德比较低下的原因,在于中国人不信仰上帝与宗教,因为不受上帝与宗教的约束,可以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暂且不论这一报告是否对中国人怀有偏见,单从文化角度来讲,其实反映了这些美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知,同时也恰恰反映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西方的文明是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上,靠上帝来约束,并在这种信仰基础上建立它的道德。中国人没有宗教传统,但不是没有自我约束。中国人自己的约束在哪儿?就在“行己有耻”上,有了羞耻心,就会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一旦做了就会丧失做人的资格。中国人讲究凭良心办事,这种自我约束能力是完全发自内心的,而不是靠外在的力量。2000多年以前,中国就已形成这样一种精神,完全遵从道德的自律。且看《左传》上所载“季札挂剑”的故事:延陵季札出使晋国,路过徐国,发现徐国国君很喜欢他的佩剑。他想,出使回来后一定送他。但等他回来时徐国国君已死,于是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他说,我在内心已许给徐国国君,现在怎能因为他已死而违背自己的心呢。这种自我约束完全出自于内心及道德的自律,没有什么上帝或法律约束。

  这五点,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传统文化的自身特点,从对人的本质认识、对世界的认识,到中国人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基础,应该是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完全一致的,重要的是要把传统文化赋以新的内容。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具体内容,顾炎武讲的时候是明末清初,现在就要有新的内容、新的体会,就要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联系在一起。像“礼”,现在讲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礼”和“法”要相互结合起来,这些东西将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与整个时代大局、社会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要建设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指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发展;要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来对传统文化做出新解释,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不是两回事,更不是对立的两回事。

 

编辑:罗韦

1 2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国 文化 孔子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