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那些离去的政协“洋委员”

2014年10月27日 10:52 | 来源:半岛都市报(济南)
分享到: 

  外裔政协委员何时出现?

  据媒体报道,国际友人进政协,源自马海德向胡耀邦提出的建议。马海德出生于1910年,是阿拉伯裔美国人。

  马海德早年就投身于中国革命 ,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协助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致力于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他曾任卫生部顾问,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据介绍,直到国际国内形势剧变,马海德才于1978年进入第五届政协,他也是最早成为政协委员的外裔人士。任政协委员后,马海德曾借着一次向时任总书记胡耀邦汇报的机会,提出:可否让一些外裔人士加入政协?

  随后,1983年的六届政协新增了十多名外国血统的委员,马海德和爱泼斯坦当选了政协常委。而沙博理、汉斯·米勒、陈必娣等都是在那一年成为政协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教授周淑真对记者介绍,1957年开始,“反右”运动使得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改革开放后,从第五届政协开始,我国恢复统一战线的思想和路线,在政协中也得到了具体的体现。也就是那时,一些对我国民主革命及建设时期做出贡献的外裔人士被推荐进入政协。

  哪些外裔人士曾任政协委员?

  记者梳理发现,外裔政协委员大都经历了中国的民主革命阶段,并且在某一领域颇有建树。

  如1937年1月,马海德医生就被毛泽东任命为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卫生顾问。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协助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并致力于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主任李金河对记者介绍,政协委员一方面是政党政治精英,另外就是社会各界的代表人士即社会精英。

  在他看来 ,外裔人士被推选为政协委员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是不可分割的。

  “外裔人士进入政协是一种政治安排。这就是要反映不同的诉求,促进科学执政。”李金河说。

  在周淑真教授看来,外裔政协委员本身的专业特长,使其能够成为中外文化、科学、语言等交流的桥梁。

  尽管加入政协时普遍年事已高,这批“洋委员”们依然对参政议政表现出极大热情。一个例证是:2001年初,刚病愈出院的傅莱坚持参加当年政协会议,因为“要讨论‘十五计划’,很重要”。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对沙博理 2002年提出的一项提案印象深刻。当时,这项提案被媒体称为“两会上最极端的意见”。它的标题是:尼古丁是对人民极其有害的致命毒品,因此种植、生产和销售卷烟都必须予以禁止。

  这项禁烟提案显得过于超前。黄友义认为,这跟沙博理与国外保持密切联系有关。

  “洋委员”们提出的提案,大多跟他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例如马海德提出加强麻风病防治宣传,还建议允许麻风病治愈者结婚,李莎则提出改革中国俄语教学现状,这些提案都得到了相关部委的回应。

编辑:罗韦

1 2 3

关键词:政协委员 中国 沙博理 全国政协 洋委员 马海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