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传统文化回归倒推语文教学改革 专家:阅读是语文教育之本

2014年11月26日 08:55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让传统文化重回中小学教材

  汤亮

 

汤亮

 

汤亮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如同历史上所有激荡转型、快速崛起的时代一样,都会面临“国民道德重建”的重任。近年来,我国一些的社会矛盾和突发性公共危机的背后,实际上都存在着日趋严重的道德危机,以致舆论惊呼社会风气的败坏,直接导致了社会道德底线不断被击穿。如何从根本上扭转国民道德不断滑坡的状况,加固道德共同价值的认同,重构民族精神道德体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我认为,最根本、也是最紧迫的措施之一,就是从立德树人的百年大计出发,重新审视并评估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价值,并用崭新的思路重新编撰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大纲,全面更新中小学历史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教育内容,重点是修订好中小学语文、历史和政治的教科书,包括补充教材和课外阅读的选择。只有从中小学生抓起,才能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传统美德和创新践行能力的一代新人,从根本上彻底转换社会风气。

  古人说:“童蒙养正,成人养德。”说的就是精神道德的教育,必须从小抓起。青少年时期是最容易接受人文影响的心理和生理阶段,在这个阶段强化精神道德教育,对一个人成年后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无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如果青少年在小学至高中这个阶段(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没接受由浅入深的系统性的国文、国史的教育,缺失了必要的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中华数千年积淀的人文历史教育,要求青少年成年后能自觉“养德”,则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现实生活也证明,如果丧失了这个基础教育的前提,青少年成年后的道德教育,即使再花力气,也会收效甚微。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弊端很多。最有危害性的弊端,就是把基础教育绑上了“死记硬背、追求高分、考后就忘”的“应试教育”的战车,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素质养成有着重要作用的传统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即便有一些课程,但是由于教科书基本与中华传统历史文化脱钩,内容空泛空洞,对学生的思想成长和道德养成,缺乏正能量引导。

  中小学的语文、历史乃至政治教科书,虽历经几次修订,但还是没有形成一个能真正融汇中华历史传承和道德文化传统的教育系列。面对中小学校教育中的这种缺失,有越来越多的家长,由于急切盼望孩子从小能够接受传统文史教育,树立良好道德文化,宁愿出大钱,让孩子课外去读国粹经典。与此同时,社会上也涌现出了许多适应中小学生课外教育的“国学读书班”。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我国现行的中小学语文、历史和政治的教育内容,已经到了非彻底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因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国家层面组建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编撰委员会,由大师级人物领衔,广泛吸收社会各界贤达和有识之士参与,深入听取各方意见,从传承历史文化、重构国民道德、复兴中华民族的根本大业出发,重新审视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价值,编撰好新世纪的中小学语文、历史、道德教育大纲,为进一步全面改革中小学相关教科书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全国范围内抽调精兵强将,解放思想,破除樊笼,全面评估民国以来、乃至于全球“汉字文化圈”的中小学国文、国史教科书,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在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下,以全新的角度,多层次、多风格、多特色地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编撰出一套适应新时代育人需求的教科书。

  第三,在传统历史文化和道德文化的教育上,要彻底根除应试教育的弊端。要积极引导学生立足于学习、认识和领悟,重在践行友善、孝敬、诚信的学习态度。同时,要倡导活泼多样的联系生活实际的讨论式教学方法,使基础教育成果真正深入学习者的骨髓,成为学生一辈子矢志以行的原则。

  (作者系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常务理事)

编辑:牟宗娜

01 02 03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阅读 古典诗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