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频视频

[委员会客厅]杨赤:京剧是我们的生命和信仰

2015年08月13日 16:50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2

 

  谈未来和发展

  振兴京剧,首先要提升演员的艺术水平

 

  虽然一直致力于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但目前京剧观众群体的流失和缩小,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杨赤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要把京剧振兴到以前那种程度,是不可能的。京剧那种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让13亿人民都看戏,也是不可能的。”

  而这种“一去不复返”和“不可能”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目前这个时代不可能“把人都放在戏院里”。所以,京剧应该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这个位置并不一定是大众的,甚至可以说小众化的,但这并不影响它所发挥的作用。”

  谈及观众的培养,杨赤说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到国外演出,许多华侨来看戏,华侨们都说在国内的时候不看戏,但出了国,一听到胡琴响,就愿意听戏。杨赤说,这说明他们到了国外生活得相对安逸一些,生活节奏慢下来了。这种安逸、这种慢正是品味京剧所需要的。杨赤表示:“京剧是品味艺术,而不是‘快餐文化’,需要人们沉下来,悠闲地品戏。现在国内很多人并没有这种心境。”而国人的这种浮躁正是京剧的“天敌”,但我们不能归罪于时代,而是要去适应时代,“20个观众就20个观众”,把事情做好、让观众满意,这就是成功。

  杨赤说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要想留住观众,想振兴京剧,首先就是要提升当代京剧人的艺术水平。杨赤打了一个通俗的比喻,他说这就好比卖货,货好才会有人买。同样,只有戏演得好、演得吸引人,才会有人看。如今,观众的选择很多,这对当代京剧人来说,是更加艰难的考验。杨赤多次提到当代京剧人所面临的困难比前辈们大很多。因此,当代京剧人更要有清醒的认识,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传承京剧的责任。

  虽然当代京剧人面临着诸多困难,特别是青年演员,但杨赤认为,“这不应该是青年演员不提高艺术、不钻研艺术、不练功、不吊嗓的理由,否则就对不起京剧、对不起自己”。

 

  谈恩师和袁派

  第一堂课就写入党申请书

 

  杨赤是袁世海先生的入室弟子,从1982年拜师到2002年袁世海先生去世,20年的从师生涯,给杨赤留下了丰硕的艺术和人生财富。

  谈及恩师,杨赤的眼神里满是温情。“袁先生给我的是全面的教育,不仅是艺术上的,也包括做人方面。”杨赤回忆自己拜师的情形,袁先生送给他两句话:“艺术上,我希望你把我揉碎了成你;生活上,我希望你得之不喜、失之不忧。”这两句话一直伴随杨赤到现在,他说人活一生就是活的心态,“做一个好演员,首先要有好的品格”,而这也成为日后杨赤收徒弟的前提条件。

  杨赤回忆起自己与恩师的点滴,笑着说:“我拜师后的第一课就要写入党申请书,师傅那个年代的人对党的感情更深。”20年的从师生涯,杨赤说袁先生的精神让他最感动,也最敬重。“那时候我们聊天, 全都是戏。晚上泡着脚也聊戏。”回忆起那段岁月,杨赤的脸上满是温情与祥和。他说袁先生80多岁了还在思考《九江口》(袁世海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那时候已经不能演了,但还在思考,京剧真的是袁先生的信仰。”

  还有一件事情让杨赤一直感慨万千,他说:“师父和师娘一早就说好等两人都走了,就把骨灰放进瓷罐里,放进大海。”原先选择的地点在承德,后来袁先生收了杨赤为徒弟,到大连的次数和时间也多起来,便把海葬的地点改到了大连。袁先生说:“就算我不在了,也要在大连看着你把架子花脸发展下去。”

  袁世海先生对京剧的执着和热爱也影响着杨赤,让他将京剧当做信仰,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都一直坚守。

  (文/玄燕凤;视频制作/王沥慷 宋宝刚 王忠淼 申杰雄 邢贺扬 )

 

编辑:王沥慷

01 02 03

关键词:委员会客厅 杨赤 京剧 袁世海 袁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