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复旦教授辱骂孔子该被驱逐?学者:孔子没有那么脆弱

2015年08月18日 15:00 | 作者:姜宝君 |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2

  每次上完课要休整一天

  赵璕一再表示,四书学堂是一个“共同求道”、志趣相投的群体,代表了“我们时代的志气”。来参与课堂的学员,他们不满足既有的学识积累,所追求的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完善。“他们有一种很高的心气。希望通过反求诸己的方式,向自己的内在提出更高要求。可能在这一点上,我才和他们相遇了。”

  学员们对学堂的期望以及赵璕对自身一直以来的高要求,无形中给了他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一方面是体力上的。每周六下午的课程一般不会少于五六个小时,有时甚至会延续到晚上,而其中大部分时间是他自己在讲述。尽管私下和学员都非常熟悉,但只要正式开始上课,他们之间就没有了闲聊,这对于他的体力是一个考验。

  另一方面的压力是精神上的。对赵璕来说,这是“敢质于天下、质于古往今来的先圣先贤”的压力。在讲《大学》时,赵璕非常感慨,如果没有晚明大儒刘宗周,那么他也就讲不出“慎独”,“刘宗周在北京城里做过多年的御史,说不定他就在北京上空的哪个地方看着你,你如何敢随随便便讲这些东西?”实际上,宋明以来,四书一直是最重要的儒家经典,高明的讲习者成千过万,一个有内在要求的人永远不敢放松。

  因此,在体力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每周六上完课,赵璕第二天都要休息一天,“什么事情也不做。”

  赵璕对学堂内容的精心准备,一方面给学员带来丰富收获,另一方面学员要想完全领会老师的讲课内容,不仅要在课堂上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更要在课堂外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两位美国的汉学家虽然学习了很多年的汉语,汉语水平非常高,但每次在四书学堂的课上,两位汉学家听起来还是非常吃力,他们后来告诉赵璕,要参加这个课堂,他们还没有准备好。

  还有一些不是从事专业研究的上班族学员,一则没有相应的学术基础,再加上平时没有时间看书,参加四书学堂就会显得比较困难,但有人依然坚持了下来,对他们来说,工作之余能听到老师精心准备的课,“过程很痛苦,但身心很愉悦。”

  由此,赵璕也收获到一些欣慰:“一个时代里最深层的东西开始在变了。人们内在的要求开始出现了,他们不再是被动地去接受,去等待别人赐予他什么东西,而是通过自我参与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内在要求。”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复旦教授辱骂孔子 驱逐 儒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