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12届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十二届全国政协第四十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十二届全国政协第四十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全国政协“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5年11月09日 15:51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院长杜惠平:

地方师范院校发展要体现时代特色和区域特色

近年来,地方师范院校在转型发展中有一个倾向,就是师范特色正在丧失,发展面临挑战。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综合化转型带来的特色困惑。有些师范院校在师范化和综合化的转型中左顾右盼,找不着方位。二是协同性不强带来的特色不强。师范学科比较广泛,如果弱化师范的定位,基础教育的协同就得不到加强,就会造成地方师范院校基础教育能力不足或丧失。三是市场化冲击带来的特色错位。受市场发展影响,地方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转型当中有趋同化现象,传统特色丧失,师范生在知识、能力和素养上的一些优势正在丧失。为此,建议:

一、 建立教育改革互动机制,更好体现出时代的特色。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重新审视地方师范院校布局、专业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二、 建立教育发展的衔接机制,体现出区域特色。以大教育的观念贯通整个教育体系,注意教育改革的碎片化,避免在各层次改革中相互推诿、指责。地方师范院校也要主动衔接基础教育,强化与基础教育学校的协同配合,接好地气,据实开设特色化的师范专业,为地方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等培育和输送优秀教师,实现教师培养的产销对路。

三、 建立教师需求的预警机制。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特别要考虑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二胎政策对教师需求变化的影响,提前做好地方师范院校的相关调整工作,避免师范院校发展大起大落。要预测好市场对高校造成的影响,希望通过高考专项制度改革等,有效解决地方师范院校男女生比例不合理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

地方高校要坚持特色发展

地方高校承载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一流高校,需要高校自身的努力,更需要“量体裁衣”的政策支持。

一、 地方高校要坚持特色发展。特色发展要突出服务地方这条主线,着力建设具有传统优势,又有比较优势,扶持一下就会形成特色优势的地方一流学科。建议教育部研究制定支持地方高校建设特色优势学科的计划,纳入下一轮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二、 地方高校要坚持结构、效益相统一。在生源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等诸多方面,地方高校的最大困惑是层次结构上的忧虑,即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结构不合理;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地方高校普遍感到社会效益的提升是重点。建议教育部应当按照本、硕、博人才的结构合适比例,对历史长、基础好、有条件的地方高校,给出合适的招生结构比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姜耀东:

改革高校财政拨款和使用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财政拨款体制主要采取“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模式,为发展高等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但也带来了一些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费分配方式相对简单粗糙,不能考虑学校的实际办学成本,缺少对高校的合理分类定位、绩效评价标准和公开竞争机制;二是拨款主要采用“政府—高校”的单线拨款模式,缺少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人为影响因素大、透明度低;三是高校办学经费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和学生交的学费,社会捐助的比重较低。为此,建议:

一、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财政拨款机制。在现行生均综合定额的基础上,根据物价变化,建立高校生均拨款的定额增长和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研究生生均差别拨款机制;加大基本支出在财政拨款中的比重,扩大高校统筹安排使用经费的自主权,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财政拨款的精细化管理。

二、 尽快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的工作,建立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的第三方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机构,确立时间表;建立非竞争性和竞争性相结合的绩效拨款模式,动态管理、分类引导,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管理、高校自我约束、社会参与评价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三、 加快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立法进程,明确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立法保证;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导向作用,研究适应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社会捐赠措施,确定合理的减免税比例,促进高校社会捐助的良性发展。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高校 发展 特色 高等教育 大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