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

巴黎气候大会将成重要里程碑

2015年12月03日 09:22 | 作者:王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新闻背景

11月30日,为期12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一次缔约方大会(简称巴黎气候大会)在巴黎拉开帷幕。全球195个国家及欧盟派出代表参会、2000余个非政府组织、众多企业和科学集团以不同形式参与到这场会议之中。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讲话,这也是中国最高领导人历史上首次出席气候变化缔约方大会。


从1997年签订《京都议定书》开始,各国就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达成了相关共识。但在谁应该承担更多责任的问题上,各国立场存在较大分歧。历次谈判过程都异常艰苦,难以达成一致。尤其是哥本哈根会议以来,一直未能就2012年后的全球减排行动达成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气候谈判经历了数年低谷。


如今,15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齐聚巴黎,在为这项关乎全人类的福祉商讨行动方案。巴黎气候大会,将带给中国乃至世界什么样的变化?记者约请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给予解读。


巴黎气候大会期间在菲律宾马尼拉的示威活动

巴黎气候大会期间在菲律宾马尼拉的示威活动


“巴黎气候大会将为2020年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定基调、定方向、定规则。大会的成果将关乎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乎全球低碳转型的未来,关乎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看来,巴黎气候大会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关键节点,如可达成相关协议,将成为全球治理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解振华

解振华


减排责任仍困扰协议达成


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关乎各国核心利益、发展权益和国际影响力,各方围绕巴黎协议的交锋博弈一直十分激烈。尤其在如何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如何体现公平,如何设计减排模式、力度,如何落实资金和技术支持,如何体现协议的法律约束力等问题上,矛盾和分歧很大。一些发达国家以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为由,提出要动态地解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动建立2020年后所有国家共同减排、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大国共同出资的新机制。一些国家希望达成各方面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减排模式上更加体现“自上而下”的严格性;另一些国家则希望建立“自下而上”的包容灵活减排模式,各国减排贡献由国家自主决定,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对于这些分歧,解振华认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固然包含了对保持本国发展优势等利益上的考量,但是客观上模糊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历史责任、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应对能力的本质区别,削弱了公约的基本原则,损坏全球团结抗击气候变化的政治和道义基础,这有悖全球气候治理公平原则,是应当坚决避免的。发达国家对已经出现的气候变化问题负有历史责任,应率先大幅减排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而目前发达国家在落实2020年前已经做出的减排及出资和转让技术方面进展有限,特别是实现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资金目标前景并不明朗,这成为巴黎会议面临的一大困难和挑战。


6D019601C5437062A82FC4881767B656


积极因素提供合作动力


不过,尽管面临分歧和困难,解振华对巴黎气候大会的结果持乐观态度。“目前仍存在很多推动巴黎会议成功的积极因素。”


他解释说:首先,各国领导人高度重视巴黎会议,积极为如期达成协议凝聚政治推动力。在本次会议上,有150余个国家的领导人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会议,为最后取得成功做政治动员;


其次,各国加强行动和开展合作的意愿增强。与之前相比,气候谈判模式已发生转变:自上而下“摊牌式”的强制减排已被自下而上的“国家自主贡献”所取代。目前,全球已经有160个国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国家自主减排贡献”文件,覆盖全球90%以上的排放。此举让各国在减排承诺方面握有自主权和灵活性,谈判压力骤然减小,而且有助于控制全球排放增长趋势,给绿色投融资和低碳技术开发带来清晰稳定的政策预期,带动全球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长足发展。


与此同时,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也更为积极,双边和多边合作更为紧密。特别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美两国元首连续两年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双方不断加强政策对话和扩大务实合作,另外,中国与法国、欧盟、印度、巴西领导人也都分别发表了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聚同化异,相向而行,极大地提振了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


此外,节能、能效和清洁能源技术的进步,碳市场的开发,绿色金融的发展,各国民众意识的提升,都为巴黎会议成功凝聚了正能量。


“预计在各个国家和谈判集团强有力的政治推动下,巴黎会议很有可能达成一个框架性的协议,对各方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重大原则性安排。”解振华指出,“不过,技术性细节问题将留待巴黎会议后继续磋商解决。”


中国期待:寻求最大公约数,体现包容


对于中国在巴黎协议中的期待,解振华表示,中方希望最终可以达成一个“公平合理、全面平衡、富有雄心、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在协议中,一方面,维护各方互信,传递积极信号,落实承诺;另一方面,坚持公约原则,体现包容,实现共赢。


具体来说,中方期待在巴黎协议中,各方将多边谈判进程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特别是发达国家要兑现2020年前率先减排、每年1000亿美元资金和提供气候友好型技术支持的承诺,为协议如期达成奠定互信基础;设定一个有雄心的目标,明确规定“在本世纪内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内,并实现向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转型”这一清晰的长期行动目标和愿景。


同时,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并体现在协议的各个要素中。


解振华告诉记者,“中方期待协议内容要有包容性,既要重视减缓,又要强化适应;既要加强行动,又要落实资金技术支持保障;既要注重建立透明度体系,又要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能力;制度建设既要继承落实多年谈判已达成共识,又要创新发展自下而上国家自主贡献新模式,既要着眼2020年后行动,又要切实完成2020年前的任务。”


此外,在国际合作方面,中方认为,应建立促进各方同舟共济、各尽所能、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激励机制,在2020年后鼓励各国在实施自主贡献的过程中分享最佳实践、深化务实合作,持续提出符合本国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的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自主、自愿、自觉地提高行动和支持的力度。


解振华表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不仅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应尽的国际义务,更将其作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巴黎协议的磋商中,中方将与发达国家积极开展对话沟通,与‘77国集团’、‘基础四国’、‘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努力与各方一道求同存异、扩大共识,寻求‘最大公约数’,全力推动巴黎会议达成一项有益于中华民族、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气候协议。”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解振华 巴黎气候大会 气候变化 全球低碳转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