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宋清辉:国企改革要加大“僵尸”国企处置力度

2015年12月15日 09:08 | 作者:宋清辉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2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中央企业增效升级,听取监事会对央企监督检查情况汇报。


会议确定,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


所谓僵尸企业,是经济学家彼得·科伊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予倒闭的负债企业。僵尸企业占用各类资源却不产生与之匹配的效益,企业有名无实,特别是一些经营性亏损企业长期靠政府“输血”来维持,长年依赖借贷发放工资,耗费了国家大量资金,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大大降低。


盘活僵尸企业并不容易,重中之重是如何进行改革。改革并非多家企业合并就能完成,而是要经历较长的过程进行废旧立新,通过各种积极手段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发挥自身力量以推动综合国力的发展。至于这个过程需要多久,那需要看监管层政策、公司领导、企业员工和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现在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些话语,无一例外表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高度重视。


从好的一方面来说,如果国家能够将这些僵尸企业成功改造,让国有企业具备创造更高价值的性能,必然能够扭转经济下行的压力,并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因此,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向效益要效益,向效率要效率,向效果要效果。


国有企业的改革需要有匹配的环境,产能落后的企业寻求转型发展,首先需要国家创造有助于转型的环境。淘汰落后产能不是说将原有的机械设备扔掉不管,而是要分析其落后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


产业布局不合理让很多人对落后产能有所误解,“橘生于南则为橘,橘生于北则为枳”,例如在中国东部过于饱和的水泥产业,在西部地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某些区域看似落后的产能,如果能够因地制宜进行规划或实现产业转移,这些被人们认定为落后的产能就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政府需要从国家层面对这些国有企业的布局进行优化,避免同一区域出现过于饱和的同类型行业,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其次,国家需要主动引入有效资源包括新型生产设备,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为国有企业输入年轻人才,转变国有企业人员组织构成,以此实现国有企业的年轻化、现代化、新兴产业技术化。在国有企业内部资源整合符合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更容易引进民间资本实现资源整合,让僵尸企业愿意接受改造、让各路海内外资本愿意来改造僵尸企业,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最后,强化政策约束机制是处理僵尸企业改革最有力的方式。越是大型的国有企业越难改造,国家通过经济、行政手段无法对这些企业进行改造,就有必要通过强化约束机制进行管理。最简单的如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对安全、资源使用、土地利用等方面设立指标;再者,通过法律手段加强监督,加强对企业产品质量的监察,加强对能耗的使用监测,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包括但不限于罚款、免职、吊销营业执照等。


此外,加强舆论和社会监督号召全民参与,让群众了解僵尸企业的情况,起到全民监督的作用。


(作者系知名经济学家)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宋清辉 国企改革 僵尸企业 转型 政策约束机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