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光影是首诗

——台湾导演李屏宾戛纳斩获银熊奖

2016年02月27日 08:09 | 作者:孙萌萌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近日揭晓了各奖项归属。台湾摄影师李屏宾凭借与大陆导演杨超合作拍摄的电影《长江图》斩获柏林电影节最佳摄影银熊奖。说起有“光影诗人”美誉的李屏宾,大陆观众并不熟悉,实际上,李屏宾多年以来一直是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的御用摄影师。从影数十年,他并不是颁奖礼的常客,却始终近乎苛刻地追求着自己的光影之梦。在他的手中,画面自己就是会说话的。


李屏宾

李屏宾


《长江图》海报

《长江图》海报


北京时间2月21日凌晨,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各个奖项的归属已尘埃落定。意大利导演吉安弗兰科·罗西反映叙利亚难民问题的新作《兰佩杜萨纪事》荣获金熊奖,这也是纪录片首次荣获金熊奖。而华语片《长江图》的摄影师李屏宾则凭借这部与大陆导演杨超合拍的电影获颁最佳摄影银熊奖。


李屏宾1954年出生在台湾,1977年便进入电影业工作至今,是业内资深的摄影大师。说起他的名字大家并不熟悉,但说起他的作品《恋恋风尘》、《戏梦人生》、《海上花》、《半生缘》、《花样年华》、《不能说的秘密》到去年横扫华语电影市场的《刺客聂隐娘》,几乎每一部都如雷贯耳,堪称华语电影界教科书式的经典。


胶数之争


在李屏宾的镜头下,《长江图》画面唯美犹如中国古典水墨画。李屏宾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拍摄这部电影的最大困难就是寒冷的天气,摄制组在冬日的长江上待了两个多月,很冷很苦,因为船舱很暗,为了保留暗处的更多细节,他建议导演使用胶片,因为只有胶片才能更好地展现出长江的美与大气。这部在数字时代使用“保守”的胶片拍摄的电影,画面唯美犹如中国古典的水墨画。这种风格正是李屏宾一直所追求的。


“拍《长江图》那会儿数字大多还是2K清晰度(《长江图》一期拍摄于2012年初),长江水汽又很大,很多大全景根本都是‘水天不分’的感觉。如果用2K数字机拍的话,放到高清电视上或许还能看,但如果到大银幕上看的话,就有点虚了。”李屏宾说,“而且像水汽包括上游那些西北的风沙,它对于胶片摄影机的影响还算有限,我们当然也做了很多防护措施,拍的时候用雨布,平时也要保持干燥,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胶片机是机械的,所以还耐用一点,要是数字机绝对更麻烦。”


虽然强调了影片拍摄时的现实条件,但李屏宾丝毫不掩饰自己对胶片电影的偏爱。拍摄《长江图》,李屏宾使用了8万尺胶片,即便如此,他仍不觉得多。“我们拍《刺客聂隐娘》用了30万尺胶片呢。”


李屏宾坦言,相比数字拍摄,他更喜欢胶片。他认为有些导演喜欢使用数字拍摄,是因为更方便,可以随便NG,演员想演多少条都可以。实际上,数字拍摄并不一定比胶片拍摄便宜,也并不是所有的色调问题都可以通过后期进行校正。


虽然对胶片的追求几乎业内皆知,但实际上李屏宾是最早一批尝试数字拍摄的人。他与侯孝贤导演十几年前拍摄的电影《千禧曼波》就是用胶片底片模拟数字的质感。然而他坦言:“拍到现在,你会发现数字摄影机还是不成熟啊。”


长江之壮


两岸文化交流已经水乳交融,李屏宾也多次与大陆电影人合作。田壮壮、姜文、徐静蕾等人的电影都曾请李屏宾掌镜。他的专业令业内人士佩服。《长江图》的主演秦昊与辛芷蕾都曾说过,超过两个月的江上拍摄非常辛苦,李屏宾的坚持和敬业是他们最大的动力。


此次在长江上拍摄,对李屏宾和整个《长江图》摄制组都是个巨大的挑战。这是李屏宾第一次在长江上拍戏,可参考的经验只有很早之前他拍摄《鲁冰花》时曾在一个水库进行过拍摄。“当然它和长江没得比了,当时是在个小库区嘛,每天的天气预报、风向、光线都能基本了解。”然而在长江上拍摄,“靠天吃饭”的意味大得多,气候条件不好掌握,一直是在行进中拍摄,有时甚至需要绕路。李屏宾自嘲说整个拍摄过程“都在失控之中”。


因为什么都没办法控制,所以必须快速随机应变。“比如突然下雪了,那就要赶快看看我们能拍点什么。很多剧情你不能改掉,有些地标也不能用其他场景来替换,所以很麻烦。”李屏宾说,由于拍摄期间共有三艘船,除了住宿船之外,还有一艘拍摄船、一艘道具船。有时需要在拍摄船上拍道具船,有时又需要在同一艘船上拍,场景转换中,机器、人都需要从船上移动,耗时费力,让拍摄异常辛苦。


“更重要的是,这条NG之后,如果你想重拍,船要调头归位的话,不是你随便开的,而是要听航道指挥,因为要避免发生船只事故。这可能要等40分钟、1个小时,然而等回到原地,天气又不知怎么变化了。”


对于此次合作的新锐导演杨超,李屏宾表示,他跟侯孝贤一样,喜欢用大景别来表现演员。李屏宾说,他自己也有这种偏好:如果用近景和特写去表现演员,有时候展现出来的是丑大于美。“杨超导演还是艺术气质比较强烈的导演,他很注重影像上的艺术表达,不仅仅是说故事。”正是基于这种气质,李屏宾与杨超的合作才打造出《长江图》犹如水墨画般的画面感。


画面之言


人们常说,电影是光影的艺术,然而在评价电影的时候,无论影评人还是观众,往往注意的还是故事:故事是否有逻辑的硬伤、呈现中编排的技巧、演员的表现力甚至道具布景的真实性。然而这些都不是李屏宾所专注的领域。他的内心,始终是在用真正的光影讲故事:让画面自己说出话来。


“必须要让画面说话,镜头的运动、不动、光影的变化、或者风吹草动都是情绪表达的方式。”李屏宾说。


李屏宾认为,科技为现代的摄影师提供了很多方便,所以摄影师必须要“养眼”,即让自己的眼睛敏锐。“看好的事物,观察东西、观察光的变化、观察叶子落下来飘荡的姿态。”在李屏宾看来,电影中的画面本身就含有文字、有情绪也有感觉。一个拥有独特的画面直觉的摄影师,等于怀抱着无法估量的财富。


李屏宾对欣赏中国传统绘画颇有心得,而他也将自己对传统国画的领悟融入自己的电影作品中。他描述自己拍摄《花样年华》中的画面,就类似国画中“黑中有黑”、层次分明的感觉。而随着摄影工作的深入,他更追求画面中的意境,从自然的细微变化中捕捉灵感,将这个灵感运用于自己的画面之中。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流传,李屏宾与侯孝贤合作时有着“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神秘力量。对此李屏宾笑言,是因为大家观察很久,感觉风要来了,开镜时风便来了。(孙萌萌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长江图》 台湾导演 李屏宾 戛纳 银熊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