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政声政情

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失业率会不会提高?

2016年03月14日 09:46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3438594837

全国人大代表、长春新大石油集团董事长 刘桂凤

“今年招人没有缩减还要增加”

全国人大代表、长春新大石油集团董事长 刘桂凤

新京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你们会减少招工吗?

刘桂凤:经济下滑各行各业都受到影响,但我们还好一些,基本能保证正常生产,生产经营资金都在良好有序发展中。

新京报:今年还招应届毕业生吗?

刘桂凤:年年都招,根据现有发展和产业的需求,今年没有缩减,还要增多。

新京报:往年招多少人?今年招多少?

刘桂凤:往年最多时招100多人,占我们全部职工数的10%。今年我们还要招50人左右,占员工5%。

新京报:你觉得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吗?面临哪些问题?

刘桂凤:这个市场很广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问题,学什么选什么,如果好高骛远,又脱离你的专业,可能就会在就业中出现问题。本来学农业的话你不上农村非要上城市,学工业管理的非要进高科技,不做一线,大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怎么结合?

就业目标一定要结合实际,我认为大学生就业应该定位在最基础和基层,然后朝高处努力,才能在职场上走得成功、走得高兴,否则定高了必然会被淘汰,还给第二次选择造成心理压力和影响。

新京报:招工难还是找工作难?

刘桂凤:都不难,大学生如果自己放开思想,走进市场就非常好找工作,企业根据自己需要深入市场,广泛跟大学生接触,也非常好找到可用合适的大学生,这个难就是大家停留在敷衍不认真上。现在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岗位多得是,需要的人才也很多,现在一个家政大学生去当家庭教师,月收入四五千,比他找一份正规公司工作的工资还要高。关键看大学生,能不能下决心进入市场,适应市场就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个案

大学生求职:半年投60简历获两单位招手

北京某211院校硕士研究生,文科专业,性别男,这些往年求职季中的优势,今年似乎没什么用。起码对于即将毕业的张今(化名)来说是这样的,“大约投了有六七十份简历吧”,他说,兜兜转转至今,手上虽然握着两个offer,却依然没底。

“简直太心塞”,回顾过去六个多月的求职经历,张今感慨颇多,实在是太难了。他投出去的六七十份简历中,只有约20家回应进入下一轮考试。

怕有遗漏,张今专门只做了一个表格,列上每家单位的投递情况与进度,“几乎北京地区有名的央企、国企、互联网企业都投了”,回应者寥寥,甚至有的单位招聘过程进行到半,宣布今年不再招收应届生。

张今用“锐减”形容今年的招聘单位数量和招聘名额,“有的往年招100多人,今年只有十几个”,他说,有的写明只招一个,还有的直接写个“若干”,“若干怎么理解?到底招还是不招?”

在向某央企投递简历后,已经“上岸”的学长告诉他,不必再等了,因为对方已经多年开放校招,但从未听说录用,或者只有个位数入选。

简历筛选似乎也更严格,“如果第一学历,也就是本科毕业院校不是‘211’,就很容易被刷掉”,张今说,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名企招聘不成文的规矩,至于本科生,通过率或许更低。

在6个月的求职中,张今参加过两次实习,一次远赴杭州,一次在北京某国企。

在实习中,他意识到用人单位越来越在乎应届生的实践能力,“但是象牙塔里的学生,谁会有那么多工作经验?”反而是学生较为擅长的学术能力不受重视。

“单位的胃口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多”,张今觉得,有时用人单位提出的,毫无保障的实习等要求,对于学生来说不太平等。“如果觉得学生能力不够,为什么不直接社会招聘?”他质疑,其实用人单位并无招聘诚意。

幸运的是,经过半年折腾,已经有两家单位向他招手,一个在浙江,一个在京有户口,他选择了后者。

“只签个三方保险吗?”他咨询过很多人,也不敢太张扬,“万一有人知道后,又把我挤下来呢?”而他的更多同学,依然奔波于求职路上。

A14-A1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黄颖 苏曼丽 郭超 实习生 郭锰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 失业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