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聚焦国企改革配套体系 11项配套外仍有多项待公布

2016年03月15日 10:43 |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分享到: 

  股权多元化改革仍谨慎

  关于股权多元化,去年出台的《指导意见》就已提出:鼓励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资扩股以及企业经营管理;鼓励国有企业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重组等多种方式,与非国有企业进行股权融合、战略合作、资源整合。

  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绝大多数都拥有多元化的股权结构。而在国有企业的现实语境里,常常被公开披露的“国有资产流失”、“违规向民营企业让利”等诸多案例,似乎加重了公众对股权多元化改革的担忧,也让部分国企领导因可能带来的“风险”而对于改革慎之又慎。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中感受到,对涉及产权这一国改核心命题的态度,多数国企持谨慎态度。某地方国企高管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混合所有制)改革好了不是我的成绩,改革出错了是要打板子的。”某央企董事长更是直呼:“不要摸不到石头就过河。”

  “有一些声音说国有企业改革‘雷声大雨点小’,我作为改革执行者,感到国企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定时间。”全国政协委员、中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常振明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政协记者会上说。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谈到的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试点,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国资委研究中心原主任、监事会巡视员李保民曾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员工一持股,马上就有人炒作为私有化、国有资产流失。贴上这种意识形态的标签,容易使当事人担心政治风险而不愿推进改革,产生了改革阻力。

  在李保民看来,现在的员工持股更多是技术、专利、投资等量化入股,应该实事求是地加以评判,不能说个人一持股就是私有化。

  “以现在中国的国资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障,各类监管条例的制定,以及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等,大面积的国有资产流失不可能出现。”李保民说,“从另一个角度看,国有资产放在那儿不用、不发挥效益难道就不是一种流失?”

  全球视野

  除了市场化,国际化是本轮国企改革的另一主打内容。相比市场化,国企的国际化既需要市场自发行为,也需要国家意志——挑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整合优质企业资源,打造一流的国际化企业。国企、尤其是央企,就是要踢“世界杯”。而国家领导人亲自为中国核电、高铁等进行国际营销的市场化行为,将国企的国际化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国企改革 配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