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李汉秋:清明,了解家族传承家风的好时机

2016年04月06日 09:35 | 作者:李汉秋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清明节的仪式、载体、方式方法正与时俱进地发展着,而其核心内涵和情感本体始终是缅怀和感恩:感恩赐予我们生命的先人和居于生命链条上游的列祖列宗以及为民族造福的先烈先贤;感恩养育人类的天地大自然。

李汉秋

李汉秋

在我看来,清明节接触到对人的终极关怀,是体现生命精神、最富有生命意识的中华传统节日。在中华文化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是娘生父母养的,是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所以,华人特别感恩父母和祖先。在清明纪念先人时,古与今,阴与阳,祖先与子孙,精神相融贯,更是加深了代与代之间相生相养的伦理亲情。

中国人不把生命看做孤立的个体,而是生生不息的生命长链,个体生命上承列祖列宗,下接子子孙孙。往前看,我们是由祖先传递下来的;往后看,我的精神传递给了子孙。这样有限的生命就变成了无限中的一个环节,只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完成了生命长链中一个环节的作用。而子子孙孙则要“慎终追远”,感念生命长链上链的先人。清明节正是“春生”的生命季节,更要带领青少年举行仪式感念赐予生命的先人(和已故亲人)。这不仅是血脉相传,更是精神相承。

物质生命有限而无法久存,精神生命却无限而可以久传。什么样人生的精神能够流芳千古永垂不朽?古人的回答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德”处于首要,所以国人讲家教家风,强调忠厚传家久。

二战前,欧洲学者曾探讨,世界四大古文明为何只有中国文明屹立至今?结论是,“可能是中国人特别重视家教”。确实,中华民族的家教文化非常发达,家训、家诫、家规、家范、家诰、家书、弟子规、诫子书、治家格言等,载体繁多。在这里,我先讲一下家谱。

国史的容量毕竟有限,于是又创造了史乘文化系列:大者有国家的正史、断代史;中者有府、州、县各级的地方志书;小者到了社会的细胞家庭,有族谱、家谱等。一般人进不了国史、方志,却可以在自己家族文化中留下道德精神,积淀成家风祖德,与血统一起传留后代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传统的家谱、行第谱,经过改造是个容量很大的载体,可以满足每家每户的需要,可以记载每个平民百姓的懿行嘉言,使之流芳后代,成为家庭的文化传统,借以激励生人,教育子孙。

清明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正是进行家庭文化建设的契机。借家谱这个载体,人们可以把个体生命置于祖辈代代相传的生命长链之中,作为长链的一环而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找到精神安顿。不忘往者,激励生者,培养来者。纪念先人的同时也是希望后人不忘自己、纪念自己,这种意念也就会激励自己,提升生命价值,延伸精神生命。

通过清明节缅怀先人,不仅获得生死情感的宣泄,而且促进道德生命的传承。几年前我就呼吁要借重清明等传统节日,建设家庭文化。这不仅是传承家风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重振伦理道德的需要。这有两个原因:第一,重振伦理道德必须接地气,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如贴近百姓生活,从日用伦常抓起,重视每家每户的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第二,重振伦理道德必须续根脉,继承传统美德,激活潜藏人们心中的传统美德的基因,唤醒传统美德的记忆。

当下,主流媒体正在热议家风,这确是个传统人伦文化积淀。现实中,我觉得可以趁势在清明节再加一把火,让家庭文化建设之火烧得更旺。

(作者系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庆研究会名誉会长。)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李汉秋 清明节 家族传承 家风 缅怀 感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