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全国政协委员徐晓兰:智能制造不等于“机器换人”

2016年04月06日 15:39 | 作者:徐晓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智能制造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制造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已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核心内容。同时,智能制造也是我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建设制造业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新常态下打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智能制造是今后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徐晓兰

徐晓兰

然而,推进智能制造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一些地方大跃进式地推进“机器换人”,认为就是智能制造,这是一种片面化简单化的理解。

智能制造与机器人

在“互联网+”时代,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应用于设计、制造、管理和服务等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进行感知、分析、推理、判断和决策,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工业形态,这就是智能制造,其核心是数字化与智能化。一方面,智能制造是实现机电产品创新的共性使能技术(enablingtechnology),使机电产品向“数控一代”和“智能一代”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产品功能、性能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智能制造也是制造技术创新的共性使能技术,使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产品设计、制造、管理与服务水平,深刻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并有效减少资源与能源消耗、提高环境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机器人大致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三大类。其中,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一支重要力量,服务机器人与特种机器人将是未来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智能平台。

智能制造不等于“机器换人”

当前,人口红利下降、人力成本上升、人才结构矛盾等问题正在倒逼一些国内制造业企业以机器人换人。

首先,机器人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智能制造并不排斥人工,例如人机交互技术就是工人与机器实现协同生产。目前的工业机器人只是代替了一些简单、繁重、危险工序中的人工;服务机器人可在居家养老、医疗康复、教育娱乐等领域解决专业人员不足等难题。总的来说,智能制造或机器人并未对社会就业率带来较大影响。

其次,机器人正在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是多种技术的交叉融合,自身发展离不开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其催生的新产业生态更可吸纳大量劳动力。例如,新一代工业机器人、无人机、教育娱乐机器人等产品的国内外需求广泛、发展潜力巨大,将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智能装备和产品,也将是我国制造业向产业链中高端演进的重要抓手,可创造大量工作岗位。我国只有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发展窗口期,才能真正迈入制造业强国行列。

打造智能强国标准先行

正确认识智能制造的深刻内涵。任何新技术、新产业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挑战。我们要特别注意对前瞻性和颠覆性技术的研究,要不断深入探讨产业生态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对制造业发展的深刻影响,促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避免战略理解片面化、战略实施简单化。

分业施策优化产业规划布局。下大力气突破材料、核心零部件、生产工艺、系统集成、工业CPS(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sysicalSystems)等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针对不同产业环节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政策。

打造制造业强国要标准先行。加快推进制造业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制造业团体标准制定、推广力度,形成以标准带产业、产业促标准的良好发展格局。

加强智能制造人才体系建设。建立智能制造人才库,健全一线科研、技术人员激励机制。推进分类侧重培养,从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工程应用等方面培养各领域专业人才。

(作者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徐晓兰 智能制造 机器换人 机器人 科技革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