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奇妙的博物馆>相关新闻相关新闻

让博物馆融入现代生活和心灵

2016年05月13日 10:14 | 作者:耿银平 |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分享到: 

又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即将来临。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如何重焕生机,成为当下文博界绕不开的话题。我国许多博物馆都在努力开拓数字化展示和服务的平台,尝试管护文物智能化。比如故宫开始颠覆一个传统博物馆的固有形象,用新颖时髦的方式,借助网络技术,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新出路,全面利用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形式来宣传自身文化,让文创产品走入寻常百姓家。以APP为例,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韩熙载夜宴图》 《每日故宫》 《清代皇帝服饰》三款APP,均入选苹果应用商店“2015年度精选”榜单。这些“卖萌”文创产品让博物馆脱去了呆板严肃的外套,获得人们喜爱。新兴技术成为文博行业发展的驱动力之一。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也代表了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发展、精神发展的高度和厚度。在公民对文化福利需求渐高的当下,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博物馆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和心灵,发挥深厚的文化滋润和反哺功效。

强化博物馆文化的亲和力、人文精神,要在文化亲民上下功夫。博物馆是神圣的文化殿堂,也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提升公众文明素养的“第二课堂” 。如果把藏品当作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因此,各级文化部门、博物馆管理者,在强化收藏、研究功效的同时,更要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和惠民功能。努力挖掘和拓展其传播文化、教育民众的公共责任。就像故宫的做法,处处考虑到社会和现代人的时尚化需要,发挥好人文效应、人本效应,用温情和善解人意的眼光打量和满足公众的文化需要,让博物馆成为真正的精神家园、文化殿堂。

要激活“文创”精神,搭建更为形象、动感的文化传播通道。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总有太多的“高大上” ,庄严肃穆,难以亲近,再加上不少文物和古董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公众理解起来总有难度,有晦涩感。所以,要注重创新、引入现代理念,让庄严的博物馆充满现代化色彩,让枯燥的展览充满趣味与活力,让不会说话的藏品和公众达成亲密连接。在展览方式、推荐方式等方面善用新创意,用群众喜闻乐见、便于理解的方式来推介,用形象化的群众语言、时尚化的方式来推介。让躺着的历史“活”起来,让深奥的科学“动”起来,让博物馆和现代生活亲密融合。

所以,各级政府、文化机构,专门性博物馆、纪念性博物馆和综合性博物馆,要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文化共享方面多下功夫,让博物馆在改善群众精神面貌、社会公共气质方面发挥积极的滋润作用。“把博物馆办成可以让人待着不走的地方” ,在陶冶情操、传播文明、净化灵魂、滋润精神、开启民智等方面积极发力。提升公众的获得感,为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层面实现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博物馆 现代生活 心灵 人类文化遗产 文化殿堂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