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聚合专题聚合

选择梦想

几代人的就业观嬗变图

2016年08月02日 09:30 | 作者:修菁 齐波 田福良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90后:“‘业’要符合内心”

比起父辈习惯了做一颗“螺丝钉”,生于1994年的清华大学毕业生李佳琳更愿意把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对于未来自己要做什么,他们有着明确的、甚至不能妥协的坚持,对于何为好工作也有着独特的标准。

“我的同学有选择去支教的,有放弃专业转做电影的,还有专业对口去了投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跨国企业等金融机构的。我觉得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要敢于去追寻自己真正有兴趣、有热情的事。”

这个7月,李佳琳走出清华园,收拾行囊,将奔赴美国耶鲁大学统计学系继续深造。她说自己有一个记者梦,之所以选择继续深造,是希望能用统计的技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去分析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数据去分析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

“经管学院的毕业生有去做记者的吗?”“就算没有,你为什么不能做第一个呢?”4年前,填报高考志愿时,李佳琳与院长钱颖一的对话,4年后,在更多的清华经管毕业生身上兑现。

“我原来设想毕业后去著名金融机构工作,出入写字楼,拿着高薪,打扮时尚。但是大三时听过一场‘美丽中国’在清华的宣讲会,我内心亢奋了很久。”同为清华大学2016届毕业生的苏日娅,毕业选择了由“美丽中国”非营利教育机构组织的支教项目。

苏日娅这种毕业选择,有点儿类似正在欧美年轻人中流行的间隔年(gapyear)。初入职场之前,年轻人会做一年的旅行,体验不同国家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了解世界的多样化中,帮助自己找到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人生方向。

而触动苏日娅决定做这一决定的,源于大三时她参加的为期两周的“美丽中国”短期支教。那次支教让她开始从“小我”中走出,去探寻“大我”的价值。

“我之前是在众人面前说句话都会脸红的那种人。但是去了乡村小学,站在上百名学生和老师面前说话,我从他们那里感觉到想听我再多讲一些的渴望,我想把自己所知道的都给予他们。”

一路从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成长起来的苏日娅说,走到贫困地区,才知道中国教育资源分配是多么不均衡,自己是多么幸运。“之前看到了世界不美好的一面时,我总是想着去逃避,去斥责,从没想过去怎样让它变得美好一些,现在不一样了。”

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主动去做去问,而不是停于去想抑或踟蹰不前,90后身上,呈现出不同于他们父辈的起而行之的行动力和洒脱劲儿。

编辑:薛鑫

01 02 03

关键词:就业观 老单位人 新职场人 国家就业政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