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12届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十二届全国政协第五十四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十二届全国政协第五十四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全国政协“国际科技合作与大科学计划”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6年08月22日 15:5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找准突破方向推进生命科学国际合作

近年来,我国生命科学的部分学科在局部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但与国际顶尖水平仍有距离,各单位整合度低,未形成国际顶尖的科学基地,尚无主导的大型专项国际合作项目,国际话语权不足。因此,建议从如下几点开展工作:

一、 通过中科院、工程院等“国家智囊”进行咨询调研,顶层设计重点方向,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时,专项支持我国科学家领导大型国际合作项目,主导形成国际学科联盟。我国在蛋白质组学、蛋白质机器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做出了大量国际领先的工作。建议以此为核心,设立中国领导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作为突破点。

二、 针对尚无国际顶尖的科学基地,以及创新孤岛化、碎片化的问题,依托大科学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基础,凝练方向、整合力量,建立新的国家实验室。还应注意从研究到应用的“全链条”模式。

三、 中国科协将生命科学领域的18个学会联合起来,成立“生命科学联合体”,成为生命科学统一的学术机构,是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举措。

综上,在加快大科学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节点、以专业学术机构为纽带的生命科学基地网络,形成优势方向和核心基地,加强领导国际合作研究的能力,是生命科学领域迫在眉睫的任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潘锋:完善国际科技合作与大科学计划经费投入机制

实施国际科技合作与大科学计划,是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国急需完善相关的经费投入和运行管理机制。

一、 以我为主国际合作大科学计划的支持渠道还没有建立。这些计划耗资巨大,常常高达数十亿美元,不是一个国家所能单独承受,因此,国际合作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目前我国大科学工程建设项目单体最大不超过人民币20亿元,与国际合作大科学计划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建立能够满足以我为主国际合作大科学计划的支持渠道势在必行。

二、 对于“走出去”的国际合作大科学计划的支持渠道也没有建立。目前外方对我国参加国际合作的期望与门槛越来越高,还有些大科学计划由于地理的限制必须放在海外,我国要想参加,就必须突破体制制约,允许有投资国外设施的经费渠道。在设立渠道的同时要协调外汇、银行等相关部门,确保资金出境便捷高效。

三、 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行经费投入机制亟待完善。当前,投入建设运行的大科学装置不断增多,其运行经费进入到急需快速增长的阶段,国家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和保障。与此同时,要根据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行管理的特点,完善建设、运行经费管理制度,扩大装置依托单位的自主权。在当前科研评价体系下,为充分发挥建设和运维人员的积极性,稳定高水平的工程技术队伍,建议开设工程技术队伍绩效奖励支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开展国际大科学计划要有更灵活的支持机制

结合参加政协调研,以及本人在量子研究领域开展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实践,我从如何采取更加灵活的支持机制,使我国在开展国际大科学计划中获得更多收益、扮演更加重要角色,提三点建议:

一、 我国目前国际合作项目的开放程度仍显不足,束缚了我国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的能动性。建议借鉴国际经验(比如美国DARPA的前沿基础研究项目,都是面向全球公开招标并提供经费支持),对于我国主导的国际大科学计划中某些任务,允许经费划拨到海外,由国际上的优势研究力量帮助我国完成,同时共享知识产权。

二、 某些战略性领域,由于各国政策不同,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难以引进到国内。建议在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框架下,根据具体情况允许在海外建立联合研究中心,便于及时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三、 目前我国国际大科学计划中长期外派人员的出国政策还存在空缺。按照目前国家有关规定,长期公派出国只有留学和访问交流两种形式,学生持有的是因私护照,一旦超过6个月,学校就要停发工资。建议专门针对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的人员,设立包括工资待遇在内的出访政策,设立专门的出国人员经费资助机制等。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科学 国际 计划 国家 建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