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四通八达,寻传统之根 由艺登道,觅现实之径

——访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楼宇烈

2016年08月31日 09:45 | 作者:金涛 |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分享到: 

三 

“整个中国文化的传承围绕一些根源性的经典展开发挥,这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 ”

记者:您在文章里特别强调诠释经典的重要性。比如谈到魏晋时,同样是《庄子》 ,不同的阐释,会带来对庄子完全不同的认识。您也曾说过,埋怨祖宗是不肖子孙,什么事情都得靠自己。可否这样理解, 20世纪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有很多批判,包括对孔子,对这种批判您是持一种否定的态度?

楼宇烈:不能说完全否定,那是一个时代的问题。

记者:对传统您的态度是“择善明用” ,强调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可以转换,关键在怎么运用,这其实也是对当代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典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曲解,这种曲解是现实存在的,有一定的历史与影响;同时现在还面临很多现实问题,需要当代学者做出自己新的阐释。

楼宇烈:是这样的。整个中国文化的传承是围绕一些根源性的经典展开发挥,不是否定前边,再来新的一套。所以要不断诠释,不断纠正。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的争论,比如理学家从一个角度讲孔子,心学家又从另一个角度讲孔子,到了清初,又有人说他们讲的才是真孔子。阐释确实有很大的主观性,所以诗无达诂,这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特色。作者有作者的意图寄托,阅读者、欣赏者有他们的重新创造。这也说明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不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在中国文化当中,阅读者、欣赏者都具有主动性。诗无达诂也是中国语言的模糊性带来的,有时候要超言绝相、得意忘言,才能把握精髓。这种思维的养成、恢复,并不容易。我们现在受西方影响,认为文字语言是精确的,表达的意思是公共的、普遍认同的,其实不是。现代人读传统文化典籍,很多情况下面临的不完全是语言表达的难题,而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记者:研究中国文化,您认为要四通八达,这看上去非常难,现在大学教育,越是博士学得越窄,怎么可能四通八达?但您又提到,中国文化有“述而不作”“理念相通”两个特点,在发展中逐渐汇聚成九部具有根源性的典籍。如果从这九部经典入手,向四通八达努力,在实践层面会变得更为简易。不过现在大学教育很难九部经典都涉及,比如中文系很少会开设《周易》课程。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想对九部经典有所涉猎,您有什么建议?

楼宇烈:中文系不学《周易》 ,哲学系则不读《诗经》 ,但很多哲学典籍里一天到晚引《诗经》来说明问题,不学《诗经》怎么能懂?我讲四通八达,八达是形容,走到哪条路都行。主要是讲四通,文史哲要通、儒释道要通、中西东要通、古近现要通。至少搞中国文化的,这四个方面如果能打通,条条大路通达。中国文化的特点,不是今天提一个新观点,明天再提一个,而是中国古人发现了天地人总体的规律,我们能够把这个规律掌握好,再到方方面面的实践中去创造。这也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叫做述而不作,只是阐述,不强调创作。述而不作是孔子讲的,在传承中,从周代开始慢慢形成了一些经典,可以用“三、四、五”这三个数字来概括,即“三玄、四书、五经” ,一共12本。三玄指《老子》 《庄子》 《周易》 ,四书五经大家都很熟悉。合并其中重复的部分,一共是九本书,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源性典籍。这只是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经典,再加上佛教,我提出“九经、三论、一录” 。在中国历史上,从隋唐开始形成三教主体文化。唐玄宗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选了三本书, 《孝经》 《道德经》 《金刚经》 ,囊括了儒释道三教,亲自做注解,让全国人民学习。 《道德经》和《金刚经》都是五千多字, 《孝经》六千多字。但我对《孝经》不是特别满意,儒家的内容实际更丰富。我准备把《孝经》换成《大学》 《中庸》 ,两篇加一起也是五千多字,再加上《道德经》 《金刚经》 ,作为儒释道三教的大经典。另外我还找出了三部小经典, 《心经》 , 260字,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 300多字,然后再从《礼运篇》节选400多字,作为儒家的代表。 《礼运篇》节选的400多字,强调儒家核心理念,特别是我们忽视的,如“人者,天地之心也” 。心支配人的一切行动。人作为天地之心就告诉我们,你的一动,天地就变了。我们要意识到这一点。中国古人最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身份、人的地位。人不能胡来,人是天地之心,你怎么做,天地就怎么变。我们现在天地变化不都是因为人造成的吗?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5

关键词:楼宇烈 传统之根 中国文化软实力 现实关怀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