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王次炤:江文也的内心世界

2016年09月19日 08:41 | 作者:王次炤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江文也是一位极其复杂的作曲家,他一生坎坷、经历颠簸、内心矛盾,但又是才华横溢、多才多艺、身怀抱负。江文也多重的人生经历和他多元的音乐创作一脉相承,伴随着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不同的文化影响和艺术环境的碰撞,不同的哲学思考和审美追求的冲突,造成了江文也创作定位的不确定性和创作风格的迥异性。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内心世界。

中国民歌《凤阳花鼓》江文也编曲

中国民歌《凤阳花鼓》江文也编曲

江文也

江文也

江文也出生在台湾,6岁随父母定居厦门。他的启蒙教育是在厦门由台湾总督开办的日文学校,13岁去日本读书,中学毕业后听从父亲安排就读电器机械专科学校。由于喜爱音乐,从声乐活动开始逐步走入日本音乐界。1938年日伪时期受聘北平师范学院音乐系任作曲和声乐教授,从此定居北京。台湾—厦门—东京—北京,看起来并不是太复杂的迁移,却赋予江文也十分复杂的经历。

江文也的音乐生活是从声乐演唱开的。1930年他随日本声乐老师阿部英雄学习声乐发声,两年后,他从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的时候参加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应聘考试,顺利通过并被录用。同年,他以“江文彬”为名参加当时由时事新报主办的日本第一回音乐大赛声乐组的比赛,成功入选。第二年又在同一项音乐比赛中顺利入选,也因此开始奠定了他在日本的声乐演唱地位。江文也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他虽然不是音乐科班出身,但却屡屡在音乐比赛中获奖。从1934年至1938年回到中国,江文也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创作了各类题材的音乐作品近30部,他曾5次荣获日本音乐大赛作曲奖,获奖作品包括4部管弦乐和一部合唱。

江文也是中国人,是台湾籍的中国人。幼年时生活中的乡土情谊深深地植根于他的内心,这是永远磨灭不了的家乡情结。年幼时所接触到台湾的自然、山水、风俗、文化以及民间艺术都深深地积存在他的潜意识记忆里,成为他创作冲动的源泉和音乐风格形成的基质。正因为如此,江文也早期的创作生涯虽然在日本度过,但他依然念念不忘台湾故土和家乡音乐。早在1934年4月,他创作的第一部钢琴曲就命名为《台湾舞曲》。1934年创作的女高音与室内乐《四首高山族之歌》,1935年创作的男高音与室内乐《五首高山族之歌》,以及1936创作的声乐套曲《台湾山地同胞歌》,江文也创作这三部与台湾原住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声乐作品,不能不说是他潜意识里的童年记忆所引发的创作冲动。1936年创作的三幕歌剧《泰雅之恋》(《高山族之恋》),最终虽然未能完稿,但他的创作出发点依然是对台湾的怀恋和热爱。受作曲家齐尔品邀请,江文也于1936年到北京和上海考察中国音乐,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中国两座大都市的文化和生活,在这期间,他创作了钢琴组曲《断章小品》十六首,无疑是他创作中国大陆题材音乐作品的尝试。《卖糖小贩的金芦笛》、《午后的胡琴》、《月下琵琶》、《北京正阳门》,这些标题都说明江文也开始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台湾人,也同样是一名台湾籍的中国人;他的民族风格创作之路,不仅立足台湾,还应该立足整个中国。也许,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江文也于1938年受聘于北平师范学院音乐系任作曲和声乐教授,并在北平成家,养儿育女,直至逝世。

1938年至1948年,这10年是江文也音乐创作的高峰时期。期间创作的体裁涉及管弦乐、钢琴、独唱歌曲、合唱、舞剧音乐、宗教歌曲及戏曲配乐。在为数极多的音乐作品中,几乎全部都是中国题材或中国风格。此外,江文也于1946年至1947年创作的众多的宗教圣咏,也都是根据中文译词创作的富有中国音乐风格的作品。作为学习和研究民歌的副产品,这期间江文也还编创了《中国民歌集》。从这10年的创作和音乐活动来看,江文也的确是带着中国情结回到中国,定居北京。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时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的江文也创作了郭沫若作词(长诗《凤凰涅蓜》片段)的合唱《更生曲》,并在欢庆北平和平解放的联欢会上首演。正如歌词中写道:“我们更生了,我们更生了”,“春潮涨了,死去的宇宙更生了”,这无疑是江文也对新中国的诞生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57年“反右运动”,这8年间江文也创作了《第三交响乐》等14种。看得出来,在新中国的阳光沐浴下,江文也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遗憾的是,1957年秋天,江文也在“反右运动”中被错划“右派”,同时被撤销教授职务,降低薪金,调离作曲系,先后到函授部和图书馆工作。从1957年至1966年将近10年的时间里,江文也的作品被禁演,创作受到种种限制。接着便是文化大革命,江文也遭抄家,家中珍藏的乐谱、唱片、手稿和书信均被抄走。

“文革”结束后,江文也很快投入到工作中,开始整理家中少量的书籍和乐谱,准备大干一场。如同他在手书便签中写道:“继续奋斗下去,用尽到最后一卡的体热量。然后倒下去,把自己交给大地就是了。”1978年,江文也开始酝酿一部大型管弦乐创作,标题为《阿里山的歌声》。江文也求成心切,想追回逝去的年华,他日以继夜地创作,很快就完成了《阿里山的歌声》五个部分管弦乐配器的初稿。遗憾的是,1978年5月4日凌晨四点,江文也突发脑血栓症,送医院治疗,但由于住院时医院发错了药,导致病情恶化,造成长期瘫痪。《阿里山的歌声》终究在冥冥中消失,它未能再继续,它带着无限的思念和希望陪伴着作曲家度过了整整5年……5年后,1983年10月24日江文也离开了人世。

江文也是一位悲剧式的人物。悲剧的人生经历所酿成的心灵苦酒一直在迷醉着他的内心世界。江文也早年的音乐活动主要在日本,他的成名也隐约作为一名日本作曲家出现。回到中国后,他拒绝受聘北平敌伪组织“新民会”之职,显然他是有政治立场的。但作为一名作曲家,他却又接受了为《新民会会歌》等歌词谱曲,这又造成他作为一位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的永久遗憾。1945年6月江文也遭到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日籍系主任的革职。此时,他在中国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每周骑毛驴到北京郊区门头沟在同乡开办的“宝福煤矿公司”挂职。抗战胜利后,他依然留在北平,拒绝了朋友约其同往日本。但是,正当他开始恢复作曲之际,却又遭到政府当局逮捕,关押在战俘拘留所,原因是当年他曾谱写过《新民之歌》等敌伪歌曲。在拘留所拘禁10个月后江文也被予以释放。在以后长达3年的时间里,江文也主要致力于宗教音乐的创作,受北平方济堂圣经学会之约,他创作了众多中国风格的宗教圣咏,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江文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有着远大的抱负,他在《写于“圣咏作曲集第一卷”完成之后》一文中深情地诉说:“我知道中国音乐不少缺点,同时也是为了这些缺点,使我更爱惜中国音乐。我宁可否定我过去半生所追求底那精密的西欧音乐理论,来保持这宝贵的缺点,来创造这宝贵的缺点。”他甚至可以舍弃自己半生的追求,而回归到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具有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世界之中。他说:“我深爱中国音乐的‘传统’,每当人们把它当做一种‘遗物’看待时,我觉得很伤心。‘传统’和‘遗物’根本就是两样东西。‘遗物’并没有血液,没有生命,而‘传统’,就是在气息奄奄之下的今天,可是还保持着它的精神——生命力。”他还认为对传统不仅应该珍爱,还“应该创造一些新要素”给与其丰富与发展。江文也的民族音乐抱负鲜明地体现在他一生的创作中,从最初“台湾风格”的不自觉追求,到后来倾注大量心血“中国风格”的自觉创造;从最初海岛地域的小我民族主义,到后来中华音乐文化的大我民族精神;江文也的内心世界经历了一场风暴般的洗礼,这洗礼的真正动力正是来自他潜意识里的中国情结。

江文也历尽人间辛酸,一生极为波折,但他的内心始终装着一腔坚韧而不屈的沸腾热血,在他那颗对艺术执着追求的心里持久的奔涌,化作无比强大的力量。正因为如此,江文也尽管伤痕累累,他终究还是一名成功者,他的艺术精神和音乐抱负一直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早在1932年,江文也刚刚步入音乐界不久,就撰文写道:“在这个世界上,如果同样要受到烦恼的洗礼,那么,为了艺术(我)能受更深的苦恼……并非想把艺术故意弄成难以理解的东西,而是为了能有诗人的情感及作曲家的热情能受更大的苦恼。”这分明是一位作曲家对自己艺术追求的真实表白,为了艺术、为了音乐,他情愿承受一切苦恼。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一生竟然真的充满着苦恼,甚至痛苦和折磨。1938年之前,江文也在日本从事音乐活动的最初年头里,从表面上看,他似乎是春风得意、事业节节上升;但从精神层面上看,江文也一直被日本人另眼看待。然而,这种歧视并没有影响江文也的音乐创作,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包括管弦乐、协奏曲、奏鸣曲、室内乐、艺术歌曲和舞剧音乐等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40余部。新中国成立以后,江文也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在天津的筹建,并被聘为作曲系教授。此后他又恢复了多种题材的音乐创作。

江文也从未放弃过他的艺术追求。十年“文革”,江文也被迫下乡劳动,而且劳累成疾,但他还是坚持阅读日文音乐书籍和整理资料。江文也的心永远向着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极度失望的境况下,还是充满着希望。1972年6月,他给在湖南农村插队的三儿子小工的信中写道:“你应该理解这场风神的即兴演奏,在我过去不短的途中,我是碰到了不少次的这种风神的恶作剧的。我这五六十年是不平凡的,崎岖险恶,有牢狱、有贫困……旋风的恶作剧,也只不过是舞台上的一个场面……我相信,你是不会为一时的风神恶作剧而丧失信念的。你看,不是午前灿烂的阳光正在照耀着你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吗?”这是一封家信,但也是江文也内心世界的写照。他的心里装的是悲情和矛盾,装的是宽广的艺术天地,装的是深深的乡情和民族音乐的抱负,装的是中国人的文化情结和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执着追求,装的是一腔热情和沸腾的血!那是一颗持久的心,伴随着江文也富有诗意的人生心途永远跳动着……

(本文系根据《人民音乐》2016年第8期同名文章删选,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王次炤 江文也 作曲家 音乐创作 内心世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