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方俊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特教的重中之重

2016年09月21日 08:51 | 作者:​方俊明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2014年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全面部署特殊教育工作,明确了近阶段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指明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1月27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全国特殊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强调:“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支持特殊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李克强总理就特殊教育的发展专门做出重要批示。为了贯彻和落实提升计划,切实推进特殊教育发展,教育部于2015年初公布了37个国家特殊教育深化改革实验区,针对我国特殊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相关改革实验,借以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特殊教育经验。

在南京、北京两次召开的全国特殊教育改革发展专题研讨班上,我们了解到近三年来,全国提升计划的执行和实验区建设取得了一些比较成熟、值得借鉴的经验。首先,提高了地方政府对发展特殊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基本形成了政府主管、行政负责的工作格局,认识到建立和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是发展特殊教育的必由之路。其次,明确了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指标,各级政府把特殊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大幅度增加了“特教特办”的优惠政策与资金投入。再者,各地开始重视提高特教师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等内涵发展问题。第四,加强了信息化建设,构建了特殊教育的信息平台和资源库,建立了独立的网站,逐步实现网络互通,残联、卫生、教育等部门信息特教资源共建共享。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特教发展基础差,历史欠账较多,仍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如缺乏国家层面的特殊教育法,很难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对普特融合的管理权限、职责和机构;难以确定特殊教育对象、范围、资金投入的比例、特殊教育师资和相关专业人员的资格、责任和待遇;很难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推动特殊教育。

此外,各实验区在谈到存在的困难时,更集中到一个问题上:特殊教育的专业支持缺位。一些从普通高等院校和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非特教专业却从事特教工作的教师,基本上都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的职前培训;一些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的“准老师”专业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实践与科研能力不能适应基层学校的需要;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人员的科学研究能力薄弱,在处理复杂的特教问题时,多感到力不从心。同时,大部分实验区都反映:特教教师编制不足,医教结合专业人员职称评定通道不畅,资源教室缺乏后续配置;特殊教育科研和高等教育力量跟不上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医教结合、残疾人职业教育、自闭症儿童教育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尤为缺乏……这都成为制约特教内涵发展的重要原因。

当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并非易事,尤其是专业人员的培养,需要学科的积累,专业的改革和时间的孕育。例如,无论是从学科理论,还是从世界上特殊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与地区的经验来看,特殊教育的发展有待于高科技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特殊教育学是一门涉及许多相关专业的交叉学科,从事特殊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科研等工作的特教专业人员也应该是,具有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学科教育也包括职业教育和社会工作等多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除此之外,对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道德水平,责任感也应有更高的要求,其学历水平和工资待遇都应该明显高于普通教育。

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如何培养和培训从事特殊教育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这是下阶段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笔者建议尽快将特殊教育基本理论作为师范生的通识性内容,加入师范生公共课部分;将特殊教育专业康复技能作为高校特教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加大考核力度;加强特教教师的在职培训,认真执行新颁布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提高特殊教育师资的待遇,增加职业的吸引力,提供足够的教师编制。而这些都是构建和完善特殊教育发展支持保障体系,提高我国特殊教育质量,进一步“办好特殊教育”的重中之重。

(作者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特殊教育研究所所长。)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方俊明 师资队伍建设 特教 特殊教育工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