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余胜泉:中考改革带来的新方向、新挑战

2016年10月12日 08:38 | 作者:余胜泉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考改革在全国范围启动。其实,早在今年5月,北京市便发布了《北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将于2018年开始试点“新中考”。

余胜泉

余胜泉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希望解决传统中考过程中招生录取唯分数,影响学生全面发展;考试内容偏重机械记忆、充分训练,增加学生负担;招生违规,加分项目不合理,影响教育公平等问题。同时,期望到2020年左右,我国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这意味着,此次改革包括五大核心内容: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完善自主招生政策、加强考试招生管理。

这次,我想解读的是从政府的文件,以及北京先期试点的实践角度来看中考改革对教学、家长、学生、老师、学校提出的新挑战。

中考改革的新“方向”

这次改革的核心要点之一就是要改变考试和科目的构成。今后,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考试将两考合一,合并成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多次备考负担。以前,学生更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的学习,现在除了语数外之外,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新中考也将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生物作为录取的计分科目,并将体育也纳入计分项目。

在北京试点方案中,选考科目计分方式为,原始分按照100%、80%、60%比例折算。更强调学生的个性、特长,给予每个社会个体机会,体现了机会公平。这意味着,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强弱项出现9种组合、54种折分结果。这大大增强了学生的选择性,体现了扬长避短的教学理念。新的折分方式体现同分不同质,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举例而言,同样是240分,根据3科分数折算比例不同,最后总分可能不同。也就是说,把学生最短学科的影响尽量减少。

第二个改革要点是改变了考试内容。改革文件明确提出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精神。这要求,新的考试内容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强调学生要学会知识,并将其在特定社会情景中进行情景性、社会性运用。以前的考卷,试题难易程度不等,学生们主要靠难题拉开分数。这为高中选拔尖子生提供了便利,一些学生为了提分,花80%的时间去拼命破解占20%分值的特别难的题目,最后导致学生陷入机械训练,花大量时间去做难题、偏题、怪题。北京试点改革就将会取消难度系数偏高的题目,关注学生的基础能力和长期积累。因为,真正的尖子生是积累出来的,而不是考出来的。

此外,命题强调回归义务教育的本质,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弱化选拔,强调考查综合能力和基础性知识,而且题目多具有可选择、开放性的特点。同时,强调考试内容与大多数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与教师教学能力相适应,与学校教学环境相适应,与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政府职能相适应。

第三个改革要点是强调综合素质评价,将其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和参考。在评价内容上要求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方面的内容。在评价重点上,强调反映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和个性特征,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调要进入社会大课堂及综合实践。

第四个改革要点是强调改革招生录取的办法。如取消体育、艺术等竞赛类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招生录取时作为参考;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同时,改革强调给予有条件高中学段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生有学科特征、创新潜质的学生,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特长。这样的招生方案既有分配的名额,也有竞争的名额,兼顾了公平和效益。

新中考带来的新挑战

最新的中考改革方案给学校、学生、老师和家长都带来了很多挑战。

过去,所有学生考试科目相同,但现在类型多样,因此,学校要面临全面发展的挑战,尤其要提升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非考试科目的教学质量。同时,不再只重视语数外这些主科教师,而是让所有学科老师都“发光”。此外,学校要实现从模板化培养到个性化培养的转变,研究、发现每名学生的特质,引导其全面而个性的发展。这意味着,今后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可能要比学生父母更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及个性特点。

学校要坚持宽和活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拓宽知识面,而不是死记硬背、一味做偏题难题。同时,也要注重情商、智商和情怀的培养,要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把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学会知识情景化、社会化的运用。

再者,学校还要依据教育大数据驱动整个教育评价体系的重构:评价对象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评价方式从分数为主的单一评价走向综合评价,从结果性评价走向过程性评价;评价依据从依靠老师的主观经验判断变成基于客观数据,从而进行更为科学、精准的判断。

对学生而言,选择的机会增加了,却不知道如何选择,还是得不到好的结果。因此,学生选择的意识和能力要提升上去。另外,学生要关注个性,发现兴趣,适应扬长的教育。同时,不要只是做偏题、怪题,要发展自己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包括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迁移能力、身心健康、阅读素养、艺术素养、创新素养等。学生还要从关注难题转向形成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注重知识的成因,学科本质的教学,不仅要获得知识,还要注重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转变获取知识的方式。

对老师而言,要设计个性化作业和开放性试题;要善于发现班里真正喜欢和擅长某学科的学生;要善于引导、保护、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学会学习;从学生成绩分析、发现孩子的学科潜质。同时,老师要看到学生的强项,培养其优势。

而家长则需要关注、保护孩子的个性爱好,这甚至要追溯到小学一年级,不要将家长对生活的期望或目标强加到孩子头上。另外,配合学校的方式方法也要发生变化,如不再只是买教辅、报补习班,而是要协助学校发现和保护学生个性、爱好、特长,想办法支持孩子这些方面发展的需求。另外,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比学科考试的成绩更重要。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文章根据其在“大数据助力中考改革”媒体沟通会上的发言整理,有适当删减。)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余胜泉 中考改革 新中考 义务教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