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未死精神待后人

——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

2016年10月21日 10:35 | 作者:陈漱渝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甘作奉献的牺牲精神

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还必须发扬鲁迅甘作奉献的牺牲精神。1935年冬,有位叫周剑英的读者写信,希望鲁迅开列出自己的“人生计划”。鲁迅同年12月14日回信说:“我的意见,都陆续写出,更无秘策在胸,所以‘人生计划’,实无从开列。总而言之,我的意思甚浅显:随时为大家想想,谋点利益就好。”在鲁迅看来,道德可分为四个层面:等而下之的叫“损人而不利己”,如强盗放火;其次是“损人利己”,这是古往今来一切剥削者、掠夺者行为的圭臬。五四时期的启蒙者曾倡导“人我两利”的新道德,即所谓“利己而不损人”。然而在道德的天平上,“人”和“我”这两端又很难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点,在立身行事时不是向“人”一端倾斜,就是向“我”这一端倾斜。基于这种状况,鲁迅崇奉一种“损己利人”的道德观,并身体力行。表现为“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1926年12月16日致许广平信)。在文艺领域,鲁迅甘当培育鲜花乔木的泥土,甘当构建崇楼广厦的一砖一石,甘当提携青年才俊的梯子和垫脚石。凡此种种,都是“损己利人”的具体表现。

“损己利人”是一种具有超前性的道德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人人都能通达这种境界,公民做人的底线是遵纪守法。但这是一种人人都应该景仰并向往的道德境界,对提升全民族道德水平能起到引领作用。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寓含的就是这个道理。高尚的品格是人性最高形式的体现,它能主宰人的生活,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人的基本价值。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之所以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个统一目标,就是因为人的思想道德面貌体现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对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和方向把握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如果用泯灭良知的手段捞钱,用坑害他人的办法圈钱,把物质利益当成唯一的价值追求,就从根本上违背了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所以,弘扬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牺牲精神,能够净化当前的社会环境,其现实意义不可低估。

别立新宗的创新思维

鲁迅的精神世界中还有一个宝贵的传统,那就是他的创新精神。鲁迅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时代,很多价值都需要重估,很多事情都需要重新来做。因此,荡涤旧物,别立新宗,就成为一种时代的使命。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鲁迅明确指出有两种“破坏”:一种是“寇盗式的破坏,结果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另一种“轨道破坏者”则有理想之光的照耀。他们高呼猛进,“将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都一扫而空,清除旧的瓦砾场,营建新生事物的大厦。

“非有天马行空似的大精神,即无大艺术的产生”(鲁迅:《〈苦闷的象征〉引言》),鲁迅的创新精神首先表现为思想观念的创新。他在为中国新文学奠基的《狂人日记》中,就借狂人之口发出了洪钟大吕般的声音:“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对旧价值观的质疑是为了求异。他运用创新思维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得出了很多振聋发聩的结论,其思想的深度和广泛性为同时代的作家所不能比肩。在小说创作领域,他不但打破了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中心的传统格局,把满腿是泥的农民和其他弱势群体作为关注对象和表现中心,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勇于探索。正如茅盾在《读〈呐喊〉》一文中所言:“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且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鲁迅的杂文,在散文体裁中又融入了诗与政论的因素,既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杂文,也不同于西方的随笔,而是一种全新的创造。鲁迅的创新精神,同样是当今时代热切呼唤的时代精神。

精神传统是一种隐性的力量,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涵。所谓隐性,是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之所以又能成为一种力量,是因为它所包含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道德情操能够转化为一种现实的动力。这种力量不但为构成硬实力的物质手段所不能取代,而且在某种条件下,其威力还有可能超越物质手段。我们走出了“精神万能”“耻于言利”的误区,但绝不能又步入“金钱至上”“物质唯一”的误区,失去对欲望的节制,对灵魂的关注,对精神的追求。鲁迅曾经说过,中华民族历受外族入侵之害,历史上满是血痕,却竟支撑以至今日,就是有一种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精神,有一批引领民族精神的“中国的脊梁”。让我们继承和发扬鲁迅的精神,共同构建一座光耀千秋的中华民族精神殿堂。

(作者为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陈漱渝 鲁迅 文学 道德观 民族魂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