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袁慧琴:感恩青研班岁月

2016年11月07日 08:58 | 作者:袁慧琴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这20年是世界变化最快的20年。1996年,人们刚刚开始普遍知道网络这个词,而现在我们的网民已有7亿了。世界飞速发展,我们开始有机会去分享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但同时,也在丧失了解我们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机会。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两件事情是同时发生的,中国京剧优秀青年研究生班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走过了20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从来没有面对过的充满戏剧性和矛盾的局面,这个“戏”怎么唱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结局,需要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来给出答案。

1996年,我有幸进入第一届青研班学习,3年的研究生班岁月,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恩师李金泉先生和袁世海先生为我和现在的大连京剧院院长杨赤排练《李逵探母》这出戏。两位老艺术家不顾年事已高,冒着酷暑在排练厅一遍又一遍为我们示范、说戏。记得有一次,一个非常炎热的夏天,我们去袁世海先生家里抠戏。袁先生前一天在电视里看到了我演出的《红灯记》,一进门就对我说:“孩子你表现得非常好。”老师的鼓励让我感动,并且充满了自信。课上完已是中午,老师留我们吃饭,原来他早已备好了解暑的绿豆粥,还有炸酱面,蔬菜、配料摆了满满一桌,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炸酱面。边吃边聊,我说:“袁老师,别人总问我,你也姓袁,跟袁世海老师有什么关系吗?”袁先生听罢哈哈大笑,说:“下次他们再问,你就说我是他闺女。”我告诉袁先生,自己对他在《龙凤呈祥》里饰演的张飞印象深刻,因为出场特别震撼,圆场跑得可溜了。他赶紧摆摆手,说:“闺女,不是的,不是我的圆场溜,而是我的神气好。”真的是一下点醒了我。

青研班让我有机会跟这些老艺术家密切接触和学习,接触越多,我越感到,最有影响力的其实是他们的人格魅力。这些老艺术家在传授我们艺术的同时又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他们对艺术执着认真的精神,是那样的纯粹,让我真正理解了“赤子之心”的含义。

在青研班学习期间,我参加了剧院新编历史剧《火醒神洲》的排练。我饰演慈禧,边学习、边创作,为塑造角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氛围。我课余到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还可以和老师们共同探讨对角色的创作思路,因而获得很多启发和艺术上的进步。这个戏公演后,李金泉先生兴奋地说:“慧琴会塑造人物了。”

3年研究生班不仅让我们在艺术上不断进步,还在理论上有了系统的学习,给我们带来了知识结构的改变,让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正是有了这种丰富的学习储备,我才有能力对京剧的传承发展进行自己的思考和创新。

通过学习,我关注和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使我们的京剧艺术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使之传播得更广更快?我想,可以给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插上现代传媒的翅膀。于是我尝试着拍摄了六集京剧电视连续剧《契丹英后》,饰演萧燕燕。这部戏在央视八套黄金档播出,吸引了一批青年观众和不喜欢京剧的观众,同时获得飞天奖一等奖,弥补了戏曲电视剧一等奖10年的空缺。通过这部戏的拍摄,我在戏曲程式化和影视风格化表演即虚实结合方面作了些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前些年,我与编剧何冀平、导演毛俊辉合作,创作了新编历史剧《曙色紫禁城》,我饰演慈禧。这部戏演了40多场,为慈禧形象实现了行当化,同时也在类型化的行当表现中,实现了人物的高度性格化。这种艺术实践证明,将新创剧目放在文化关照的制高点,借助谙熟中西戏剧创作的团队协作,才可能在保持京剧本体艺术基础上,真正实现京剧艺术的现代转化。

丰富的艺术实践源于青研班学习期间所注入的强大力量,我深深感恩那3年的学习,感恩我所有的恩师!未来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努力,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努力打造出歌颂时代精神、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袁慧琴 青研班 京剧 戏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