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脱贫攻坚,“精神脱贫”不可忽视

2016年12月12日 11:12 | 作者:秦风明 李红岩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近年来,各地通过强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给贫困地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农村和农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实惠。但笔者也发现,相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期盼群众早日脱贫的焦急心情,一些群众就显得比较“淡定”,甚至希望扶贫工作能够长期保持,让自己多享受一些“免费的午餐”。

这种甘愿苦熬不愿苦干、不肯脱贫,乃至患上了“等靠要、不达目的不脱贫”的“精神贫困”症的情况,不仅令人担忧,同时也引人深思。

据了解,在山西省壶关县贫困农村,只要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可以享受年限不一、数额不等的精准扶贫贴息贷款、危房改造、异地搬迁或自建自购住房补贴等政策。被列为重点帮扶的贫困村群众,都希望能享受到这一“免费的午餐”。绝大多数群众在轮流充当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完政策红利,得到一定实惠后,才愿意成为“脱贫光荣户”。

对于急需脱贫致富的农民而言,这些贷款多属于行政力量推动,确实有雪中送炭的效果。但是不少贷款人根本不考虑日后拿什么偿还的问题,为国家信贷偿还设置了难题,也为政府和农民的信用违约埋下了风险隐患。

另据了解,除了对低保“你争我抢”,低保养懒汉和低保金被侵吞的现象也令人忧心。

有一个单身汉被确定为“五保户”后,不愿住进养老院,要求政府给他无偿盖三间砖瓦房,不盖就动用上访手段。有一个李姓村民靠低保金度日,因为缺乏致富信心,每次低保金下发后都是痛醉一番,没几天就吃光花光。

不少村干部都反映,由于低保成了“福利”,人人都想“争”,加之基层工作具体而复杂,因此很多不知情的人,对村干部误会很深,稍有不满意就找茬谩骂。同时,村民因为争抢低保矛盾尖锐,不仅影响和谐,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村庄的“精神贫困”。

为什么尽管国家和帮扶单位不断带来帮扶项目和资金,但仍然拔不了当地“穷根”呢?究其原因有:

主观脱贫意识差。一部分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偏低,思想观念陈旧,脱贫意识不强,习惯靠补贴靠救济靠政府,缺乏自强精神和能力。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到位,欠账太多。一座过水桥动辄几十万元,一条路从这个山头修到那个山头,每公里的代价少说十几万元,巨资投入往往也只能解决一两户人家的基础设施问题。

农民缺乏致富手段。致富脱贫道路上缺产业、缺人才、缺抓手,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耕地种植增收困难,没有大的发展空间,养殖业规模很小,很难致富;缺乏发展技能,没有支柱产业和致富带头人,劳动力缺乏,有些地方陷入了“空壳村”危机,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返贫因素多。因灾返贫不可抗拒,因病因医返贫时有发生,因教因学返贫比较普遍。农村彩礼普遍偏高、丧事攀比之风也是致贫的因素。

笔者认为,脱贫攻坚,要让精神扶贫走在先。

将精神脱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气移风易俗,提升农民文化内涵,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营造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倡导亲情孝道,抵制乱攀比等不文明现象。

调整低保政策。对特困群体不但要兜底保障,而且要加大对全社会各类因灾因病人群的应急救济力度,不让天灾人祸使一人一户陷入突发性困境。

适时整合惠农政策。目前,各类惠农政策和资金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不好形成合力攻坚克难。可以适时集中所有扶贫资金,搞好统筹协调、分配使用和监督管理。

用市场手段筑富民之路。要让贫困农民彻底拔“穷根”,必须抓住智力扶贫这个关键,找准精准扶贫着力点。用市场化、产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的长效办法,取代一些急功近利行为。

编辑:韩静

关键词:脱贫攻坚 扶贫 农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