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专家:统筹规划 缩小经济差距是城市“降压”良方

2016年12月13日 16:15 | 来源:央广网
分享到: 

统筹规划 缩小经济差距是城市“降压”良方

央广网北京12月13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就业、生活选择哪个城市好?估计很多人会挑起来会犹豫,一线城市收入高,但房价也贵;三线城市生活轻松,但工作不好找。昨天,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6》认为,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的经济压力远高于其他城市,最大生活压力源从高到低分别是:物价、交通、收入、住房、教育、医疗、赡养老人、健康。因此,一线城市不宜居。

四线城市也未必宜居。调研发现,四线及以下城市除了交通和住房压力感低于一线、二线城市外,其他经济压力源也并非最低,收入、教育、医疗、健康、赡养老人、工作学业压力接近全国整体平均水平。而在家庭与人际压力感上,更是高于整体平均水平和二线、三线城市。四线及以下城市的人到了一线城市后,又逃离一线城市返回小城市,发现工作机会少,做什么都需要靠关系,要“拼爹”。

综合来看,二线发达城市的生活压力感,不论是经济压力,还是家庭人际压力上,都低于整体平均水平,也远低于一线和三线城市,较为宜居。 一、二、三线城市虽然在收入、教育、医疗、健康、赡养老人等各方面压力不同,但归根到底还是经济上的差距。很多一线城市已经是特大城市,超过了公共资源、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但经济水平高仍然吸引着年轻人。而三线的苦恼也在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

关于这个话题,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做出了点评。

苏海南:大中小城市工作机会、生活压力差别大,应该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状况,我国作为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这种状况当然也难以避免。现在我国的一、二、三、四线城市工作机会、生活压力差别大的原因,恐怕是应该首先去把握和关注的。

我认为,这种差别源于我国区域经济布局和发展的不均衡。比如在一线城市,各种资源相对很集中,其工作机会、发展机遇要远高于其他几线城市。其他几线,特别是三、四线城市资源少,投资也相对偏少,使得这些城市的工作机会和发展机遇明显少于一、二线城市,这是大的根本状况。首先要看到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所在。

一线城市工作机会多,发展机遇大,为什么会出现逃离北上广现象呢?因为虽然机会多,但竞争压力大,生活压力大。竞争和生活压力之所以大,就是因为一线城市资源多的同时,吸引的人也很多,人口过于集中。这必然造成交通困难、物价上涨、住房过贵等,收入支出的压力也大,再加上子女教育、环境污染、雾霾等问题,就出现了少数人逃离北上广的现象。

二、 三线城市的工作机会之所以少,就是因为其资源少,资金投入也不多,缺少支柱产业或者叫得响的名牌产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也就比一线、二线城市要少很多、小很多。加之中小城市人员流动相对较少,亲戚、同学、朋友关系都是几十年来形成的,变化相对较小。

二线城市位于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这两端之间,资源没有一线城市多,但比三、四线城市明显要多一些,投资也较多一些,也有一些叫得响的名牌产业。因此,二线城市工作机会多,发展空间也大,同时人员集中度比一线城市稍微轻一些,竞争压力相对稍低一点。但也要看到,二线城市不是世外桃源,也存在着竞争压力、生活压力。特别是对二线城市中的某些特定群体而言,这些压力不见得比一线城市小。

针对一、二、三、四线城市的状况,要解决其工作机会、发展机遇、竞争压力、生活压力差别过大的问题,既要统筹研究、多管齐下、综合配套加以解决,也要个别研究、分散突围。至少要做到两方面:

一方面,要抓好区域经济布局的均衡化。现在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城市群、经济圈,抓好这方面的建设,比如把京津冀经济圈、沪苏杭经济圈、广深港城市群等建起来,可以把一线城市包、二线城市的资源、人力、投资辐射到三、四线城市。同时加大对二、三、四线城市资源、资金投入,有条件的三、四线城市也可以主动抓好自己本地的产业建设。在布局均衡化的基础上,经济发展也有可能均衡化。只要经济发展均衡了,一、二、三、四线城市就不会有太大的收入等方面的差别了。

另一方面,要抓好经济、社会体制的改革,构建全国城乡统一的自由流动、平等竞争的人力资源市场,特别是要深化人事和劳动制度改革,以此来消除特别是三、四线城市中一些“拼爹”、“拼关系”的弊病,同时要做好舆论引导。这样一来,一线城市压力过大、竞争过度,三、四线城市没有发展机会、工作机会,二线城市中的某些群体也处于很大压力之下的状况就有望得到根本扭转。当然,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我们已经找到了问题所在,从长计议,统筹规划,个别突围,多管齐下,是能够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的。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统筹 经济差距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