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姜昆:中国曲艺艺术的魅力

2017年01月09日 10:24 | 作者:姜昆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曲艺的社会特征

中国曲艺有它的独特性。且不论它自身具有“说唱”的艺术特征,单单从它的社会特征来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只要有劳动人民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影。

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的宝丰县,有一个地方叫马街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逢春节,正月初五以后,马街的村民们就开始把自己家弄好的干净的褥子、被子摆在自己家的门前,然后用一个笼屉把蒸好的馒头放在上面,再放上一个红点搁好,这就像一张邀请函,邀请远方的说唱艺术家来到马街、来到村民们的家里。哪家邀请的人多,哪家就可以在村里受到好评。如今,虽然这样的形式已渐渐被取代,但马街书会的传统依然没有改变,依然在没有广告宣传、没有硬性通知的情况下,群贤毕至。正月十三一大早,比邻的各个省市乃至全国的说唱艺人负鼓携琴汇聚于此,说书会友,弹唱献艺。会上曲艺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多彩,有河南坠子、湖北渔鼓、四川清音、山东琴书、凤阳花鼓、上海平话、徐州琴书、三弦书、大鼓书、评书、乱弹、道情等。我把它称作为“中国民间戛纳艺术节”。

宝丰县被中国曲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曲艺艺术之乡”,这里也是杂技艺术之乡、书法艺术之乡。马街书会也是我国第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的所在地。

除了河南的马街书会,在与河南毗邻的山东,还有一个书会,叫胡集书会,这两个书会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书会,是民间艺人的表演聚集地。我一直在想,曲艺何以这么大的魅力能吸引这么多的百姓去表演去观看?后来当我走到他们中间就找到了答案。艺人们唱历史、唱生活,唱他们心中的理想,唱他们熟悉的故事,这种自发的接地气的表演不仅深入民心,更成为一种艺术的传承。

我记的一次是跟梁左先生一同去马街书会,后来在他的小说中曾记录了一个事实,“姜昆去的时候被成千上万的人潮包围着,戴着墨镜也被人认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拼命地跑。本来有一条五米宽的沟,怎么都是过不去的,让人追急了,他想起了狗急跳墙那句话,姜昆不知道怎么就蹿过去了。”虽然有些夸张,但却是生动地记录了当时当地的群众欢迎曲艺到此演出的场景。

每年我都会到全国各地演出,也跟当地的百姓做一些深入的交流,当经验越来越多、记录的越来越多,就会发现,曲艺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其地域性。地域性,造就了曲艺演唱使用方言的特点,这个特点也是曲艺种类繁多、流派纷呈的一个标志,也是曲艺艺术扎根人民的基础。

在广东,粤曲社很常见。仅仅在深圳罗湖区一座三层楼的阁楼中,就有近百家粤曲社,可见粤曲在当地的兴盛。广东人爱唱粤曲、演粤剧,红线女曾经带领广东的曲艺家们在北京演出,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好评,她的《卖荔枝》风行一时,家喻户晓、人人会唱。十几年前,我刚到中国曲艺家协会主持工作,曾邀请粤曲的演员进京演出,因为方言的缘故,北京的观众大部分听不懂,中途退场的观众很多,场面几近尴尬,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让我开始了思考。曲艺的地域性特征要求曲艺扎根人民、深入群众,反之,就失去了自己发展的土壤。

郭沫若到了广东,曾说:“万家灯火万家弦”,只要有灯光亮的地方,就会听到弦声在响。这也是曲艺的一个功能,自娱自乐的功能。这种功能,不仅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而且也使民间艺术生长的土壤更加肥沃、醇厚。湖南祁东有祁东渔鼓,这在当地很受人欢迎,婚丧嫁娶、颁奖活动、开张典礼都有它的参与。在陕北,说书艺人最受欢迎,说书在当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人们喜爱。曲艺艺术的这种地域性,成为其扎根民间并得以滋养的重要条件。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5

关键词:中国曲艺艺术 姜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