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7北京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专题报道>要闻 要闻

啃“硬骨头”出“真主意”

2017年01月13日 22:08 | 作者:包松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城市副中心

顶层设计是关键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时,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要求,提高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按照市委下达的《北京市政协2016年协商工作计划》,北京市政协办公厅、经济委员会、城建环保委员会、教文卫体委员会和通州区政协五部门成立了联合调研组,围绕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开展专题调研,聚焦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规划建设、产业布局、公共服务、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一系列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议政性主席会议协商,提出意见建议,为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建言献策。

市政协领导高度重视本次调研工作。联合调研组先后制定了工作方案,列出具体时间进度表,先后赴市规划委、通州区进行视察、座谈,分别就规划建设、产业布局、公共服务、行政办公区建设和体制机制等问题,组织委员、专家学者进行多次座谈研讨,参与的委员和专家达400余人次。

通过调研、座谈,调研组认为,虽然通州已经具备承担北京行政副中心发展建设的基础条件,但依然存在人口基数庞大,产业和居住区不均衡,潮汐交通压力巨大等一系列问题。公共服务设施发展水平较低、新城建设品质不高,按照行政副中心的标准,“达标”还有一段路要走。对此,委员们提出六个方面,28条建议。

做好顶层设计是关键,委员们认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非一区、一市的任务,必须站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尽快做出整体部署和规划。同时,要落实“多规融合”工作,推进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坚决遏制城区“摊大饼”的蔓延方式,合理预留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弹性空间,严格把控规划建设规模。

“城市副中心要建成创新之城,引入新的发展理念”,“要多在立体空间上做文章”,“防洪、应急设施要提前规划、有序实施”……面对一个全新的城市副中心,委员们集思广益,将新城建设的目标聚焦在“高效”、“安全”、“创新”上,并将绿色、低碳、集约开发的理念写进意见建议中。

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处于桥头堡的位置,如何更加积极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委员们建议,在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下成立副中心建设工作组,全面领导副中心建设工作;北京市成立副中心建设专门机构,具体负责总体规划布局、核心区功能疏解、组织实施建设和监管工作以及向中央有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并明确一名市级领导专门负责协调;通州区主要负责摸清辖区底数,管控好低端产业、违章建设和城乡结合部的乱象。

治堵

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

北京市政协将“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加快治理交通拥堵”作为2016年的重点协商议题之一。

2016年10月,在市政协、市委统战部联合召开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八次议政会上。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围绕“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加快治理交通拥堵”议题发表真知灼见。

委员们认为,解决机动车使用强度的抓手不仅是如何采取高强度的政策进行调控,更应精准引导民众自发自愿地选择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没有民众的参与,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就无法落到实处。

“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不是一个部门能主导的。市交通委、市交管局虽然首当其冲,但很多市政府部门、区政府部门以及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作为都直接影响最后效果。”市政协委员朱良这样认为。他还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层成立交通政策协调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政府各部门和立法、司法机关,针对每一项重要交通政策的目标,在立法许可、行政措施、执法监督、司法保障等所有方面都出台完整的配套政策。

来自民盟北京市委的李萌则指出,“最后一公里”是我们公共交通系统的关键短板,因此,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一定要从解决“最后一公里”入手。他建议积极推动信息化、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应用桩锁和智能锁双系统运转,对北京市现有公共自行车系统进行改造升级。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政协 北京两会 人民政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