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人工圈养非最好方法 大熊猫圈养之路该如何走下去

2017年01月20日 14:07 |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没了“帼帼”母女大熊猫馆冷清了

“帼帼”今年21岁,去年12月19日发病,先后出现发热、排肠粘液、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19日起进行隔离治疗,22日晚上出现抽搐症状,病情逐渐加重。通过采集粪便、尿液、血液等一系列检测,初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采取了抗感染、减少胰腺外分泌、抗病毒、保护胃肠粘膜、维持电解质平衡、补充能量为主的治疗方案。12月26日上午,“帼帼”抢救无效死亡。根据临床及化验室检查、死后剖检及2017年1月17日的组织病理学诊断,死因是急性胰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

“花生”175日龄,发病时体重10公斤。因母亲“帼帼”生病,为防交叉感染,自去年12月19日起将“花生”取出进行人工乳饲喂。12月23日18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排肠粘液、呕吐、轻微腹痛等症状,经专家会诊,迅速制定了治疗方案。12月29日,经CT诊断发现“花生”严重肠扭转并导致大面积肠坏死,通过紧急开腹手术,切除了80余厘米坏死肠管,并采集经配血成功后的其它大熊猫血液给“花生”输血,但遗憾的是,“花生”还是于12月31日中午抢救无效死亡。根据临床及化验室检查、死后剖检及2017年1月17日的组织病理学诊断,死因为肠扭转导致大面积肠坏死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和上海野生动物园对于大熊猫母女的死亡感到痛心,并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已采集相关样品送上海、长春、四川的科研院所,进一步探索大熊猫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避免今后再次发生类似疾病。

饲养班长闵迎国,这几天情绪低落。从上海野生动物园1995年开园以来,他一直照料大熊猫,是园里最资深的熊猫饲养员,与“帼帼”“花生”朝夕相处。他说,自从“帼帼”到沪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基地的专家就没离开过,对大熊猫的食物配方、生活环境等进行把关,日常照料都由闵迎国等几名饲养员完成。

他说,“帼帼”一直比较健康,偶尔有过几次小毛病,也总是两三天就能治愈。现在,没了“帼帼”“花生”这对活泼的母女,大熊猫馆显得有些冷清,闵迎国也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他告诉记者,大熊猫幼仔饲养难度很大。和人类婴儿相比,它们更弱小、眼睛看不见、浑身无毛难以保温,需要精心照顾,尤其在出生后的两周时间里。

编辑:梁霄

关键词:人工 圈养 最好 方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