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矿工变身电影导演:走出煤矿时感觉像刑满释放

2017年01月25日 09:43 | 作者:程曼祺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饭局的第二天,菅浩栋的心情似乎未受什么影响。在县城的黄河边散步时,他望着漂浮冰棱的河水,望向黄河对岸的内蒙古。这里是过去“走西口”的通道之一,行人寥寥的堤岸上立着一个“走西口留影处”的牌子,被太阳晒褪了色。

“小军一直想渡过黄河,去内蒙古。”菅浩栋对着黄河说。

小军是菅浩栋下部电影里的角色之一,这次,故事还是发生在菅浩栋家乡的村子,主角从老人变成了年轻人。有人从大城市走了一遭回来,小军则是一直困在老家的那个。

菅浩栋继续讲述小军的轶事,像在谈论一个真人:小军骑着摩托车跑到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的地方——河曲县刚好处于三省交界处。小军跨出去一条腿,豪气地说:我这就走了三个省啊!

不过直到车祸离世前,小军哪里都没去。车祸时,小军正骑着他的摩托车。

“我是个搞艺术的。”

像城中村和住宅小区的巨大差异一样,电影行业内部分化明显。闯出名堂的人,可能名利双收。籍籍无名者,常在底层挣扎。

从很多标准来看,“新潮电影实验小组”成员的生活质量并不太高,大体要被归为“底层挣扎”流派。他们住在城中村的公寓里。出门拐几个弯,吃的是“山西刀削面”“武汉正宗久久鸭”“老成都川菜”“安徽板面”……看着挺热闹,可谈不上多营养健康。

《沙漠》第一次拍摄的时候,常标借了一幅美院学生的画做道具。风大,画被吹走了,划了道口子。出借者说这得赔2000元。常标身上只有几百块钱。对方对着他大声数落:你拍电影的你没钱?

由于经费不足,拿不下场地,拍到一半被赶走,或被保安逮住是常有的事。有一次为了抢时间,常标在片场跑急了,一头撞到玻璃门上,血口子从鼻子一直划到嘴唇,右下嘴皮外翻,牙龈外露,缝合好后,嘴唇至今还缺一小块。本来不再过问常标的父母又开始极力反对他拍电影。

精神上的折磨也不会少。拍“网大”虽然累,但好处是累了就睡。而忙自己的电影时,失眠是很多人的常态。在申请“青葱计划”时,王法常常会没来由睡不着。他总是忍不住去想,还有哪些办法能把剧本拍成电影。

断断续续拍了几年的《沙漠》总让常标醒到凌晨2、3点。电影的不同可能性侵蚀着常标的睡眠,虽然已经剪辑了40多版,但有几场戏他始终没想好怎么剪。他也不完全满意片名字幕出现的方式。由于长期失眠,他满脸冒痘,脸上的疤倒不明显了。

大四之前的那个暑假,常标曾和菅浩栋一起去了趟北京,想找专业人士点评他们的作品。

在一篇回忆此事的文章中,常标写道,他们到中国传媒大学去找一个教授,学校已经放假,没什么人,他们见人就问“你是学电影的吗?”透过窗户看教室时,常标心想“这就是学电影的地方啊”,心理幻想着自己坐在教室里,听的、讨论的都是电影。

此后,常标曾考过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但没考上。现在他认为,没有接着考是对的。在学院派面前,他并不感到自卑。“很多年前的话,可能会,现在不会了。”常标说的“很多年前”是指胶片时代,那会儿拍片要专业的设备,也要一笔不小的资金。但在数字拍摄的时代,制作成本大大降低。现在靠的就是对电影的理解,独特的生活体验和表达,常标认为,这是学校教不来的。

《光盲》在豆瓣上有零星的评价。“导演真诚”“拖沓冗长”“长镜头太多”……菅浩栋给自己评了五星,评语是:“山西煤矿搬迁背后盲人的苦难和亲情的冷淡。”

“基本我想要表达的都表达了。”菅浩栋不太愿意谈过去的片子,他说自己现在脑子里想的都是马上要拍的第二部长片。

编辑:梁霄

关键词:矿工 电影 导演 刑满释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