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全国政协委员茅善玉:“紫竹调”里蕴新声

2017年02月04日 08:4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求新求变是沪剧永恒的主题。

沪剧具有丰富的海派文化内涵,是最能代表上海这座城市的声音。“与时代同步,与城市同行”,这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的目标。这十个字给了我压力和挑战,城市正在欣欣向荣、创新发展,作为沪剧,其演绎的作品能不能与创新型城市相匹配?有了目标才能有方向,才能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去前进、去实现。这十个字包含着很多综合因素:戏要有质量;传递正能量,引领老百姓的生活观念、态度和习惯;培养艺术功底扎实的创新型人才;加强院团管理,提高整体素质等等。“一招鲜吃遍天”,对于戏曲发展来说,这样的情况是存在的。一出好戏很重要,可以把剧目和演员推向高处,可是如果只有这个理念,那么剧种就是空中楼阁。我们不仅要做到一出戏亮一亮,不断流传提高,还要打牢地基,注重人才、管理等多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文艺工作者广受鼓舞,优秀文艺作品不仅要传承发展,还要创新,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我们民族和时代的伟大作品。现在,观众的要求很高,眼界也很高,对于戏曲表演来说,不是只要唱得好就行,味道足就行,戏曲是综合的艺术,需要给观众完整的艺术享受。为此,我们必须用工匠精神来打造精品力作。这几年,上海沪剧院一直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不断创作新剧目。前不久,原创大型沪剧《邓世昌》作为国家大剧院开年首场戏曲演出,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两场,受到观众欢迎。《邓世昌》是上海沪剧院在2014年推出的,为纪念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和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以“甲午海战”为背景,用戏曲艺术演绎邓世昌这位英雄人物。《邓世昌》包含着创作者和演出者两年多的努力,剧本首先就不断打磨,并且在演出后根据观众反馈,唱段、情节、台词都经过了修改和调整,从2014年12月首演以来,这部戏已经在国内演出90余场,我想,观众的喜爱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褒奖吧!

2016年5月,《邓世昌》走进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开演前两天,我们照例要进行装台工作。我不知道的是,校方一位管理演出的主任一直在默默观察我们。演出当天,他跟我说:“茅院长,我观察了两天装台工作,觉得你们很敬业,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专业性很强,不是懒散、喧哗和混乱,可以看出你们很努力,很想做好这部戏。”他的话给我的触动很大,对于一场演出来说,舞台上的表演固然是最重要的,但成功离不开每一个细节,各个环节都要加强管理,尽善尽美。更不用说文艺工作者本来就是灵魂的工程师,负有传递正能量,引领人民素质提高的责任,作品是引领,行为也是引领。

今天,沪剧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一方面是沪剧悠久的历史,以及发展到今天不断兼收并蓄的蓬勃生命力,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观众的热爱喜欢支持。那么观众的自信又从哪里来?我经常到大学作讲座和演出,我总是跟青年学生们说:“你可能没看过沪剧,但是请你先不要拒绝,用十分钟来了解一下。沪剧有200年历史,如果是糟粕早就消亡了,恰恰相反,沪剧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与时俱进的。”曾几何时,看戏会被认为是土包子,当我们不断推广沪剧,不断唱响精品,让人们了解沪剧的魅力,我们欣喜地发现,观众可以理直气壮地去看沪剧,这就是一种自信。我们还欣喜地发现,观众里的“黑头发”越来越多,这对沪剧来说太重要了,因为沪剧的发展既需要新的接班人,也要不断培养新观众。

这几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在政协这个平台上一直对沪剧、文艺、传统文化发展建言献策。比如加强艺术教育,培养戏曲的接班人等。沪剧和沪语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目前沪语语言流失的状况比较严重,所以,促进本土文化进校园,从兴趣班开始培养孩子们非常重要。现在,上海的部分大学已经开设了沪剧选修课,由学生自由选择,受到年轻学生的喜爱。上海沪剧院也用“沪语训练营”等方式来保护方言,我还计划将沪剧曲谱与中华古诗词编排在一起,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接触沪剧,让沪剧可以一代代地传唱下去。正如我在一些讲座中所说的:“上海是我们的家乡,沪剧是我们的念想,保护沪剧、传承沪剧,传播沪剧是我们的使命。”全国政协委员 茅善玉(口述) 记者 谢颖(采访整理)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全国政协委员 茅善玉 紫竹调 旗袍姐姐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