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吴春梅:打通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后一公里”

2017年03月13日 10:28 | 作者:吴春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彻国民教育始终”。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地都较为重视,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化、实践化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加强研究阐释,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提炼。传统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研究阐释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引导全社会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要依托各级各类研究机构和相关高校进行系统研究,制定中长期研究规划和年度行动计划,培养高水平研究团队,推出系列研究成果,特别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普及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立足实际,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化,打通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化,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进行系统规划,有序实施。一是丰富乡土文化特色课程,拓宽传统文化教育广度,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二是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将经典诗词诵读纳入日常活动,培养学生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尊老爱亲等行为习惯的养成,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增强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三是营造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为导向,建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涵养青少年文化基因传承与培育;高校不仅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其他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专业课程都需要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此外,文化遗址、学生社团要发挥重要作用,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的全方位的育人体系,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创新培养方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师范类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另一方面要形成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鼓励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参与教学;设立特聘教授专家库,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团;开展系统培训,形成国家示范培训、省级分批轮训、学校全员培训紧密衔接、相互补充的三级培训体系。通过多种培养方式,逐步形成一支多层次的、具有较高的传统历史文化造诣的师资队伍,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蓬勃开展。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安徽省委副主委)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化教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