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解读 解读

让博物馆帮城镇建设“指路纠偏”

2017年03月24日 09:28 | 作者:黄海波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美丽城镇建设启动后,分管这项工作的德清县文广新局局长姚明星,就有了一个独特的想法。

“规划有个性,其实就是设计‘有文化’。如何在美丽城镇建设中融入文化元素,姚局长认为博物馆可以发挥特殊作用。”陶渊旻说。

于是,把各乡镇的文化元素“过筛子”认真梳理后,博物馆起草了一份报告,题目叫《如何在美丽城镇建设中体现文化元素》。

这份报告不但回答了城镇建设应该“有什么”,也回答了应该“怎么办”:有文物的地方,借助文物来体现文化元素,没有文物的地方,用文化痕迹来体现,用非遗活动来活态传承。

报告的想法,得到县领导的认同。去年10月28日,德清县委书记项乐民批示,要求美丽城镇建设要体现文化元素。

“送文化下乡,原以为和以前一样,场面上过一下,送点‘快餐’就回来了,想不到这次县领导这么重视。”逐字逐句“敲”出这份报告的陶渊旻认为,这种重视,是由于县领导了解许多乡镇都存在“文化饥渴”。

德清县博物馆,就这样被推到了美丽城镇建设的“前台”。

专业的“文化纠偏队”

“文化是城镇的魂,代表城镇的形象,道理书记镇长都懂,也想做出本地特色。但用什么形式体现、用什么内容呈现,往往是‘短板’。”姚明星分析说,这块“短板”,恰恰是博物馆的“长板”。

在县委县政府“文化自觉”的统领下,博物馆的“前台”工作变得相对简单。俞友良把有限的馆员分成若干小组,主动出击——

首先是组建专家团队。俞友良利用另外一个身份——德清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邀请对本土文化十分了解的“土专家”20余人,充实进专家队伍,和镇干部直接“对话”。

其次是参与项目评审。在时间表的倒逼下,各乡镇在美丽城镇建设中竞相发力,规划设计“井喷”,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和张冠李戴。博物馆“出面”,及时进行“文化纠偏”。

鸡首壶是魏晋至唐初流行的一种盛酒和盛水器,因壶嘴被制成鸡首状而得名。2012年,考古人员在发掘德清经济开发区一处东晋古墓葬时,发现了一件黑釉鸡首壶。

在防风文化主题广场项目评审会上,设计人员想把鸡首壶作为文化元素植入,但俞友良投了反对票。“德清窑的位置并不在下渚湖,它不能代表下渚湖的文化。”

“有个镇的特色产业是水产品加工,按照原本的建设方案,镇上准备建造三条热带鱼造型的雕塑。”陶渊旻亮明了反对意见:“这里不产热带鱼,再说,你弄几条热带鱼,也不能说明和水产品加工有关。”

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镇,想设计一处田园牧歌,并购置牧童放牛的雕塑。

“德清牧牛的场景是什么样子的?建议设计单位去实地看看,千万不要张冠李戴。”专家团队成员之一、农民作家赵长根直言不讳。

“还有一个乡镇,居然直接为一位明朝官员的塑像,梳了一个清代的大辫子。”当然也被他“纠偏”。

交通、水利、国土……陶渊旻一口气列出参与这场建设活动的部门名单,“其他部门都是出具标准,但文化没有标准,只有建议,但专家建议往往是出彩的部分。”

新安镇,地处德清县东部,与杭州市余杭区一河之隔,相传为越王勾践垒兵处。鉴于这个文化元素,镇上原本准备打出勾践这张牌,博物馆给出了更好的建议。

新安镇是德清最早兴办民族工业的地区之一,1926年,留日学生、新安镇人稽慕陶开办利农改良土丝厂,堪称德清工业的摇篮。如今的新安,已成为“湖州围巾第一镇”,年产围巾2.7多亿条。博物馆分析后认为,新安可以同时打勾践和嵇慕陶两张文化牌。建议开设稽慕陶纪念馆,既能体现新安的工业历史,又能关照现实产业需求,博物馆可以协助搜集整理历史资料。这一建议,得到镇干部一致认同。

镇长追着馆长“要文化”

即便认识到文化很重要,但一到具体的事,未必每个人都“想得通”。

陶渊旻回忆,一位退休的同事,曾因为一座石拱桥,和乡镇负责拆迁的人员发生冲突。

这座石拱桥连接的马路要拓宽,石桥就成了某些人眼中的“绊脚石”。

“对方放话说,‘老子今天一定要把桥拆了’,我们同事也硬气地说,‘你倒是拆了试试?!’”。

“我到没有听到刺耳的声音,但婉拒还是有的,比如说‘把墙改成马头墙行不行?不想太折腾’。”性格耿直的费胜成说,少数基层干部“草莽气”远远大过“文气”。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博物馆 城镇 建设 德清 文化

更多

更多